王田 (臺中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肚區 |
---|
|
王田,是臺灣臺中市大肚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王田里、中和里。[1]
地名源自荷蘭統治時期的「王田制度」。台鐵縱貫鐵路山線與海線自此分歧(或稱交會),而中山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也建於本境之內。境內設有追分車站,因地處三角線關係,形成介於彰化、大肚與成功之間車站,並且曾以山線連接海線的成追線,取得「追分成功」一詞而聞名,為台灣旅遊景點。
日治時期,王田曾被列為中橫公路計劃線起點,路線大致是現今台14線,一路經霧社、屯原,接著沿現今能高越嶺古道,翻越中央山脈,銜接台14線餘段,至終點銅門,但遲至1945年為止,僅存霧社至銅門此段路線呈現未動工狀態。公路總局探勘測量隊實地勘察結果,一度擺在中橫公路計劃線,後因地質不穩等因素,選擇今日中橫公路東段路線施工。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王田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王田莊」,隸屬於大肚下堡。該莊北與大肚莊、番社腳莊為鄰,東與同安厝莊、學田莊、朥(月胥)莊為鄰,南邊隔大肚溪與阿夷莊為界,西邊為社腳莊。
1901年(日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莊隸屬於臺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莊編入「大肚區」,仍隸屬於臺中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全台二十廳合併為十二廳,大肚區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該莊改制為「社腳」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大肚莊,大字下有「社腳」、「山仔頂」小字名。
戰後大肚莊改制為大肚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大肚鄉隸屬不變。2010年12月,隨著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大肚鄉改制為大肚區,村亦改制為里。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王田、籃仔頭,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本地區尚有望高寮、南王田等聚落。
產業
交通
台鐵海線大致以西北西—東南東走向繞大彎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王田地區西南部。境內西部邊界處設有追分車站,屬三等站,僅停靠區間車。台鐵台中線(山線)大致以東南東—西北西走向繞大彎轉為與海線同向的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本地區東南部,境內未設站,東北側最近的是成功車站,亦屬三等站,僅停靠區間車,南側最近的是與海線會合的彰化車站,屬一等站,除少數普悠瑪號、自強號班次外,其餘各級列車均有停靠。由此可前往台鐵沿線各站。成功車站與追分車站間另設有成追線鐵路,與海線、山線鐵路形成特有的「三角線」。
省道台1線(沙田路一段)又稱「縱貫公路」,是台北至屏東楓港的台灣西部傳統平面幹道,大致以西北西—東南東走向繞大彎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本地區,並位於鐵路東北側。由該道路向西北西可前往大肚市區、龍井、梧棲、清水等地,向南南西可前往彰化、花壇、大村、員林等地。
省道台1乙線(中山路三段)是大雅至王田的幹道,其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東南部邊界外緣的省道台1線路口。由此向東北東轉東南東可前往烏日、台中市區西部、北屯西部、西屯東北端、大雅並止於省道台10線路口。
區道中122線(南榮路)是南王田至大肚橋的道路,其西側端點位於本地區東南部區道中123線路口。由此向東北東出境後可前往朥(月胥)西南端並止於省道台1乙線路口。
區道中123線(興和路)是追分至南王田的道路,其北側端點位於王田交流道西側的省道台1線路口。由此向東南轉西南過兩次鐵路涵洞後,轉南南東至區道中122線起點路口圓環,轉南南西至直線路底為止。[2]
參考文獻
- ↑ 大肚區,taichung
- ↑ 《風華一時總會盡---中123》,台中鄉道選單@HSR on Highway.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