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采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采甫
別名 承烈,人俊,采甫,以號行世
出生年 1866
死亡年 1918
教育背景 淡水縣生員
參與社團 瀛社
著作 不詳
作品出處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
《詠李烈姬詩集》 ,《劍潭餘光》 ,《壽星集》 ,
《環鏡樓唱和集》 ,《東寧擊缽吟前集》 ,
《網溪詩集》 ,《臺灣詩錄》 ,
《臺海詩珠》 ,《臺海詩珠》 ,
邱秀堂輯《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存》
出版作品 不詳

王采甫(1866~1918),名承烈,字人俊,號采甫,以號行世。

生平

清淡水艋舺(今臺北市萬華)人。光緒十七年(1891)淡水縣生員,遊泮後擬赴秋試,適逢乙未割臺之變,未成行。於是絕意仕途,閒居寄情詩酒,並設塾授課。明治四十二年(1909)春,與林湘沅謝汝銓洪以南諸賢,倡設臺北「瀛社」,為該社中堅社員。生平致力吟詠,直抒胸臆,詩風平易流暢,時以詼諧筆調,反映現實生活。鄉里父兄素重其品德,門生幾達千人,臺灣作家王詩琅亦曾從其學。

著作

王人俊著作雖豐,惜遭兵燹而散失1。2004年廈門大學出版《臺灣文獻匯刊》收錄其《雜文詩輯鈔》2,乃王人俊輯鈔前人詩文佳作,屬於王氏之作極少。生平詩作大多發表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並收錄於《詠李烈姬詩集》、《劍潭餘光》、《壽星集》、《環鏡樓唱和集》、《東寧擊缽吟前集》、《網溪詩集》、《臺灣詩錄》、《臺海詩珠》、邱秀堂所輯《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存》,以下據此輯錄編校。

七言絕句

予於舊曆端午後一日斷髮,以赴瀛桃二社聯合大會,草此,以博一笑,惟大方家諒之(八首錄四)
歐風天鼓[1]向東來,廿載曾吟頭髮哀。際[2]此大同[3]機已到,何須顧惜又遲迴[4]。(其二) 數年思欲附文明,未得父俞[5]不敢行。何幸椿堂[6]親下剪,毀傷差慰老人情[7]。(其三) 不留辮髮異諸朋,一樣光頭美共稱。好似無遮開大會[8],翩翩[9]列坐盡詩僧[10]。(其四) 瀛社[11]風流[12]斷髮行,予為殿後[13]久言明。諸公此日都無恙,祝○[14]何妨為一賡[15]。(其八)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日治時期第五任總督(1936-1915)佐久間佐馬太採取強硬手段,將「斷辮髮」列為「保甲規約」的項目,強制民眾剪去辮髮,象徵衛生、進步、文明,思想新穎且趕得上流行,不落人後。臺灣古典詩人多採取不合作態度,直到不得不剪髮為止。臺北瀛社創立於明治42年(1909),社長洪以南即主張西化、剪髮、放足,往往被冠上「親日」標籤,然而實質上為發自對於「現代文明」的追求與嚮往。本詩原見於1915年7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詩中寫到歐美風潮銳不可擋,世界大同的願景即將實現,詩人想要剪髮,以跟上世界潮流,躋身文明行列,幸好父親支持剪髮,詩人在端午節隔天由父親幫他剪髮,他以剪髮後的光頭造型參加詩社聯吟大會,他是瀛社詩人中最後一批剪髮的社員,在詩會上看到詩人們都是清爽的詩僧造型,讓他倍覺親切。

【延伸閱讀】
1. 沈藍田〈賀許梓桑君剪髮改裝〉,《全臺詩》第拾參冊。
2. 張德明〈長男耀堂剪髮有感〉,《全臺詩》第貳拾壹冊。
3. 林蘭馨〈賀倪炳煌君斷髮〉,《全臺詩》第拾玖冊。



  1. 天鼓:天神所擊之鼓,傳說雲天鼓震則有雷聲。從1895年到1915年,臺灣已經被日本殖民20年,意謂歐美風潮挾著巨大聲勢向亞洲國家襲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當然也逐漸歐美化。
  2. 際:當、值、逢。
  3. 大同:最和平安樂的盛世。意謂隨著全球歐美化,世界大同的時機將要到來。
  4. 遲迴:徘徊猶豫。
  5. 俞: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
  6. 椿堂:比喻父親。
  7. 毀傷差慰老人情:毀傷,毀壞損傷,典出《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差,尚、略、還。老人,此指年邁的雙親。意謂幸好是在父母的同意和見證下斷髮,才不至於違背孝道。
  8. 無遮開大會:開無遮大會。無遮,佛教語,無有遮障,即不分貴賤、宗教、男女、十分法界、六道群靈、有情眾生,藉由法會,達到平等無礙。無遮大會是佛教公開的法會,不論賢聖道俗貴賤上下,一律皆可參與,平等行財、法二施,印度國俗常舉行之,中國六朝時,亦多仿行。典出《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9. 翩翩:形容舉止灑脫、自得自喜的樣子。
  10. 詩僧:原指通曉文藝,善於詩作之僧,又稱文僧。斷髮如剃髮,比喻剪髮後的詩社聯吟大會上的詩人排排坐,看起來像是佛教法會現場。
  11. 瀛社:臺灣傳統詩社,創於明治42年(1909),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謝汝銓,連同洪以南、倪希昶、趙一山、林蘭馨創社,洪以南為首任社長,謝汝銓為副社長。創社之後,每月召開吟宴作詩,每年召開大會,由顏雲年推動,並與桃園桃社、新竹竹社時開擊缽聯吟大會,顏氏任三社聯吟會會長。瀛社與櫟社、南社為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2005年正式立案,改名為臺灣瀛社詩學會。
  12. 風流:風化流行。
  13. .殿後:原指行軍時,列於隊伍之後,含有掩護作用。此指最後一波,詩人自認在瀛社中,自己是最後一批實行剪髮的古典詩人。
  14. 祝○:原文無法辨識,擬為祝賀。
  15. 賡:音ㄍㄥ,賡酬,作詩互相贈答,典出宋朝張耒〈偶作〉:「賴有西鄰詩句好,賡酬終日自忘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