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靜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靜敏(1918—2003),河南省洛陽市人,1918年出生,南京軍區原副政治委員。

193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赴東北參加抗戰,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人物經歷

1932年入開封省立第一中學讀書,畢業後考入英商中福煤礦公司所屬焦作高級中學,1934年轉入河北省高級中學

1935年加入共青團,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以後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任宣傳科科長兼保安連指導員。1936年因養病與部隊失去聯繫,回北平找到他在焦作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他的老師此時是中共北平市委書記,王靜敏擔任了市委總交通員,轉為中共黨員。同年考入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

1937年8月,王靜敏回到河南,負責領導開封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月,他擔任中共豫東工委書記。他到睢縣,建立了睢縣黨組織。3月王靜敏擔任中共杞縣縣委書記,5月組建睢杞大隊,很快發展到1000多人。這支隊伍豫東抗日游擊第3支隊,王靜敏任支隊政治部主任。不久第3支隊與彭雪楓部會師,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他任支隊政治部民運科長。游擊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支隊時,他任1總隊營政委、團政委。

1940年,王靜敏到蕭縣工作。安徽省蕭縣位於豫、皖、蘇三省交界,境內有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縱橫通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北伐戰爭時期,蕭縣就有了中共組織,並發動過農民暴動。七七事變後,蕭縣籍的中共黨員回到蕭縣,建立了蕭縣工委。1938年日軍占領蕭縣後,蕭縣工委將地方武裝組建了6個大隊,配合八路軍主力作戰,建立了蕭縣抗日根據地。1939年,6個大隊編入蘇魯豫支隊,上升為主力,蕭縣中心縣委以各區區隊組成蕭縣常備總隊,有3000人,編為6個營。不久組建蕭縣抗日游擊支隊,有2個營,後與宿西相山游擊大隊合編為蕭宿永抗日游擊支隊,有3個營1000多人,姚運良任政委。1940年,蕭縣常備總隊改編為蕭縣抗敵總隊,5月,將各區武裝整編為蕭縣獨立團,王靜敏擔任團政治部主任。年底,豫皖蘇區保安司令員耿蘊齋、17團團長劉子仁、18團團長吳信榮叛變,劉子仁將王靜敏扣押。王靜敏與同時被扣押的17團政委蔡永秘密組織暴動[1],獲得成功。

王靜敏後擔任團政委,分散開展游擊戰爭。1941年,主力部隊調來一個營,與蕭縣獨立團及特務營合編為蕭縣獨立旅,轄兩個團,王靜敏任蕭縣獨立旅第2團政委,周純麟當時是副團長。1941年蕭縣獨立旅編入12旅,王靜敏則到新四軍第四師第9旅第27團任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六師團政治委員,1946年12月,率部參加宿北戰役,攻入國民黨整編69師師部,擊斃師長戴子奇。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1軍第61師副政委、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1軍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王靜敏任21軍副政委,1952年任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在高等軍事學院學習。

文革中,吳法憲把何廷一、王平水、王靜敏、陳熙找去說:「他們拉了一幫人,我也要拉一幫人。我不怕他們,我要和他們斗……」在座的人誰也沒吭聲。由於拒絕了他們的拉攏,王靜敏在文革中被揪斗、關押達六年。

林彪集團垮台後,將軍復出工作,1975年,王靜敏任福州軍區空軍政委。1977年任民航總局政委,1980年擔任南京軍區副政委。

王靜敏1964年晉為少將。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級解放勳章[2]、—級紅星勳章。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03年去世,享年86歲。

視頻

王靜敏 相關視頻

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