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環境退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環境退化

圖片來自hisour

環境退化(英語: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是指生態環境的惡化,由於空氣土壤質量等資源的枯竭而導致環境惡化;包括生態系統的破壞;棲息地的破壞;野生動物的滅絕;和環境的污染危害。

概述

環境退化即是任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它被定義為對被認為有害或不受歡迎的環境的任何變化或干擾。包括環境的生物學和[[物理[]]特徵遭受嚴峻的破壞。現今全球一些主要環境挑戰是空氣污染、源污染、自然環境污染、土壤之類的資源枯竭,生態系的破壞以及野生動物的滅絕、垃圾污染等。

定義

當自然棲息地被破壞或自然資源枯竭時,環境就會退化。例如棲息地破壞或是自然資源枯竭時,環境就退化了。 環境退化是聯合國關於威脅,挑戰和改革問題高級別小組正式警告的十大威脅之一。可以定義為環境中有害的或不希望的變化或是干擾。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定義環境退化是「環境符合社會及生態目的及需求能力的下降」。

喪失生物多樣性

自 11,000 多年前建立農業以來,人類已經改變了大約 70% 的地球陸地表面,全球植被生物量減少了一半,陸地動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平均下降超過 20%。202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上只有 3% 的陸地表面在生態和動物群上是完整的,這意味著當地動物物種的健康種群以及幾乎沒有人類足蹟的地區。這些完整的生態系統中有許多位於土著人民居住的地區。

生物大規模滅絕

科學家斷言,人類活動已將地球推入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歸因於人口過剩、人口持續增長以及世界富人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2020 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自 1970 年以來,人類活動——特別是過度消費、人口增長和集約化農業——已經摧毀了 68% 的脊椎動物野生動物。 聯合國IPBES於 2019 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認為,大約 100 萬種動植物因人為原因而面臨滅絕,例如人類對工業農業和畜牧業土地利用擴大以及過度捕撈。

關鍵生態系統正在減少

這些損失對人類生計和福祉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嚴重關注。以農業部門為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19 年出版的《世界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狀況》指出,「各國報告說,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退化、過度開發、污染和其他威脅」以及「為糧食和農業提供大量服務的關鍵生態系統正在減少,這些服務包括淡水供應、防止災害以及為類和傳粉媒介等物種提供棲息地。

水土流失

生態惡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態更加惡化。於是土地退化,無法耕種。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惡劣的生態又更導致氣候的變化,使得生物可生存的環境變壞。水土流失還會使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暢,水質混濁,甚至導致洪水泛濫,河流改道,就如中國黃河

目前全世界用於作物生產的陸地面積比例為11%。農業生產在過去50年成長為近3倍,但總耕地面積僅增加12%,顯示高度的集約農業,灌溉面積亦在這段時間中增加為2倍,占增加40%的產量。在1970年至2008年,養殖食用魚的產量每年平均增加6.6%,魚隻對土地、水及飼料的需求也因而增加,同時造成內陸和海岸濕地的壓力。

退化因素

環境退化是通過空氣,水和土壤等資源的枯竭導致的環境惡化; 破壞生態系統; 棲息地破壞; 野生動物的滅絕; 和污染。 它被定義為對被認為是有害或不合需要的環境的任何改變或干擾。 如I = PAT方程所示,環境影響(I)或退化是由已經非常大和不斷增加的人口(P),不斷增加的經濟增長或人均富裕(A)的組合引起的,以及資源消耗和污染技術(T)。[1]

人口增加

地球上的人口正在迅速增長,再加上更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導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正在破壞環境的自然平衡。生產行業正在向大氣排放煙霧並排放污染水資源的化學物質。包括有害氣體,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大氣中的高水平污染形成最終被大氣吸收的層。氯氟烴 (CFC) 等有機化合物在臭氧層中產生了一個開口,允許更高水平的紫外線輻射,使地球處於危險之中。

水資源短缺

據估計,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已經面臨資源短缺,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實際缺水地區,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來使用現有河流和含水層的水。 工業和生活污水、殺蟲劑化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淤泥、類、化學殘留物、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污染物是一些最常見的水污染物。這些對水有巨大的負面影響,並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於未來許多可預見的問題,包括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和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淡水資源枯竭

淡水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資源,因為地球上的生命最終都依賴於它。水在生物圈內運輸營養物質、礦物質和化學物質對所有形式的生命,維持植物和動物,並通過材料的運輸和沈積塑造地球表面。

環境退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地球上淡水資源的枯竭。地球上大約只有 2.5% 的水是淡水,其餘的是鹹水。69% 的淡水在位於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冰蓋中結,因此 2.5% 的淡水中只有 30% 可供飲用。

水資源管理

目前淡水的三大用途佔其消耗量的95%;約 85% 用於農田高爾夫球場和公園的灌溉,6% 用於室內沐浴、室外花園和草坪等家庭用途,4% 用於加工、洗滌和清潔等工業用途。 水資源管理是在數量和質量方面規劃、開發和管理所有水資源應用的水資源的過程。」 淡水枯竭的問題刺激了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努力。雖然水管理系統通常很靈活,但適應新的水文條件可能會非常昂貴。預防性方法對於避免低效率的高成本和恢復供水的需要是必要的,減少總體需求的創新可能在規划水資源可持續性方面很重要。

抑制過度開發

現有的供水系統是基於當前氣候的假設,並為適應現有的河流流量和洪水頻率而建造的。水庫的運行基於過去的水文記錄,以及灌溉系統的歷史溫度、可用水量和作物需水量;這些可能不是未來的可靠指南。重新審視工程設計、運營、優化和規劃,以及重新評估管理水資源的法律、技術和經濟方法,對於應對水資源退化的水資源管理的未來非常重要。管理不彰的農業對濕地將造成多方衝擊,恐對濕地生態特性產生不良影響,使人們永久失去溼地帶來的好處。

水量與水質衝擊

  • 對水量的影響:為灌溉等緣故興建水壩、抽取地表水及地下水等,造成逕流量減少;灌溉水回流或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水流量增加;河水流動型態與時間點的改變,將大大地影響並危害濕地生態特性,因為不少沿岸濕地仰賴河流帶來的養分、懸浮物以維繫其功能。
  • 對水質的衝擊:集約養殖等常帶來大量污染,如農藥、化肥、抗生素消毒劑等,不僅影響內陸及海岸濕地的生態特性,也對人體健康及濕地所供給的飲用水質造成衝擊。

擾亂濕地機能及生態系服務的農業活動,包括:將濕地轉為耕種或養殖使用、引水灌溉行為、引入外來物種、引入人類或動物疾病媒介、干擾濕地動物的遷徙和覓食型態,如集約養蝦池的快速擴張。上述行為大量壓縮許多國家的海岸濕地,諸如海岸保護、漁業及紅樹林產物等濕地生態系提供的服務也一同消失。[2]

參考資料

  1. 環境退化HISOUR文化藝術歷史人文
  2. 吃掉環境 不良農業利用與濕地退化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