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薯黑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
原圖鏈接

甘薯黑斑病又稱黑疤病,群眾稱為「黑膏藥」,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薯中可產生甘薯黑皰霉酮等物質,家畜食用後引起中毒,嚴重者死亡。用病薯塊做發酵原料時,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黴菌,延緩發酵過程,降低酒精產量和質量。

分布和為害

世界各甘薯產區均有發生。1890年霍爾斯特德(Halsted)首先於美國發現此病,1905年日本亦有報道。1937年由日本鹿兒島傳入中國遼寧省,逐漸自北向南蔓延為害,現有26個省(自治區)、市發生,成為中國甘薯產區為害普遍而嚴重的病害。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該病造成的產量損失約為5%~10%。此外,由於黑斑病菌侵染薯塊後,在病斑及其周圍組織可產生甘薯黑皰霉酮(Ipomeamarone,IP.)等呋喃萜類(Furanoterper penolols)有毒物質,家畜食用病薯後,常引起中毒死亡。

多圖

育苗期如種薯或苗床帶菌則侵染幼芽基部,產生凹陷的圓形或梭形小黑斑,後逐漸擴大,環繞薯苗基部呈黑腳狀,地上部葉片發黃,或使幼芽變黑腐爛。溫濕度適宜時,病部可產生灰色霉狀物,即病菌菌絲體分生孢子,後期病斑叢生黑色刺狀及粉狀物,即病菌子囊殼和厚垣孢子; 苗根受害,往往成段黑腐。帶病薯苗栽植田間1~2個星期後,基部葉片發黃脫落,根部腐爛,殘存纖維狀的維管束,薯苗枯死。塊根在收穫前後感病較多,病斑多發生於蟲傷、鼠咬、裂口處,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稍凹陷,生有黑色刺狀物及粉狀物。切開病薯,病斑下層組織呈黑色或黑褐色,薯肉有苦味。貯藏期薯塊受害,病斑多發生在傷口和根眼上,初為黑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梭形黑斑,中間產生刺狀物,貯藏後期,病斑可深入薯肉達2~3厘米,與其它真菌和細菌並發,引起腐爛。[1]

病因

病原物為甘薯長喙殼(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見圖),屬子囊菌,球殼目。菌絲初無色,老熟呈深褐色,生於寄主細胞內或細胞間,直徑約3~5微米。子囊殼呈長頸燒瓶狀,基部為球形,直徑約102.96~166.48微米,頸喙極長,約489.96~764.60微米。子囊為梨形,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單胞,鋼盔狀,大小為5.65~7.91×3.39~5.65(微米),成熟時由於子囊殼吸水產生膨壓,將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團聚集於喙端,初為白色,後呈黃色。子囊孢子不經休眠,即可萌發,在傳播上起重要作用。無性態產生內生分生孢子和內生厚垣孢子。內生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杆狀或長圓形,大小為10.17~29.38×2.26~6.78(微米)。內生分生孢子生成後,可立即萌發,有時生成一串次生內生孢子,如此可連續產生2~3次,然後生成菌絲,也可在萌發後生成內生厚垣孢子。成熟的內生厚垣孢子為暗褐色,球形或橢圓形,具有厚膜,大小為10.17~13.56微米,大量產生在病薯皮下維管束圈附近,度過不良環境,在貯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內越冬。

病菌在培養基上的生長溫度,最低為9~10℃,最高為34.5~36℃,最適為25~30℃。病菌接種於薯塊,14℃時易生厚垣孢子,23℃則易產生子囊殼。生長的pH範圍為3.7~9.2,最適為6.6。培養基中加入低濃度的維生素B1,有助於生長和促進子囊殼的產生。三種孢子如在薯塊傷損處或1%蔗糖液中,萌發率較高。

甘薯黑斑病發生輕重與溫濕度、土質、耕作制度、甘薯品種和薯塊傷口、蟲鼠為害狀況等有密切關係。甘薯受病菌侵染後,土溫在15~30℃之間均能發病,最適溫度為25℃。甘薯貯藏期間,最適發病溫度為23~27℃,10~14℃較輕,15℃以上有利於發病,35℃抑制發病。土壤含水量在14%~60%時,病害隨濕度的增高而加重,超過60%,又隨濕度的增加而遞減。一般地勢低洼、土質粘重的地塊發病重,地勢高燥、土質疏鬆的發病輕。連作田的甘薯發病較重,春薯發病比夏、秋薯重,薯塊裂口多或蟲、鼠為害有傷口的薯塊,病害也相應加重。目前甘薯對黑斑病尚無免疫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薯塊易發生裂口的或薯皮較薄易破損,傷口癒合速度較慢的品種,發病較重,濟薯7號、南京92、華東51、夾溝大紫、煙薯6號等品種(系),抗病性較強。

甘薯黑斑病菌在自然情況下的主要寄主為甘薯,人工接種能侵染月光花牽牛花綠豆豇豆四季豆大豆橡膠樹椰子可可菠蘿等植物。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菌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或菌絲體在薯塊或莖蔓上越冬。據測定在室溫5℃以上乾燥條件下,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存活150天,在水中,子囊孢子可存活148天,厚垣孢子可達128天。病菌在田間土壤內能存活兩年零九個月。病害傳播途徑,即種薯種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攜帶。利用帶病種薯育苗,在苗床上即產生病苗,病苗又侵染健苗,病苗栽植田間後,進而污染土壤。用病土育苗、墊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帶菌傳病。土壤帶菌主要來自病殘體和帶菌肥料。在甘薯收穫、貯藏時,病菌可藉人畜、昆蟲、田鼠和農具等媒介傳播,主要從薯塊的傷口、裂口、根眼侵人。

防治技巧

農業防治

栽插無病薯苗

大田栽插時要嚴格汰除病苗粉劑3000倍液浸薯苗基部(6厘米左右)243分鐘;或剪取春薯蔓扦插,均可收到良好防效。

適時收穫,安全貯藏

同貯藏病害,然後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浸薯苗基部般溫床育情,剪苗後浸藥

建立無病留種地

黑斑病嚴重發生區,應建立無病留種地。選用3年代末種過甘薯的地塊,採用高剪苗或插春蔓,施無病糞肥、淨水,並注意防治地下蟲。單收、單運、單藏。[2]

藥物防治

該病防治的關鍵是培育無病薯苗。溫水浸種,51-54℃浸種10-12分鐘,注意嚴格掌握溫度,貯藏期受冷害的薯塊不能用溫水浸種。藥劑浸種,50%代森銨,200-300倍液;25%多菌靈300倍液;50%托布津200倍液浸種10分鐘,入窖前排種前均可浸種。藥劑浸苗,栽插前用25%多菌靈1000-1500倍液、50%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基部3分鐘。三高一圃一留制,亦是防治黑斑病的有效方法,即入窖高溫癒合,排種時高溫催芽,栽插時高剪苗,種好無病采苗圃,建立無病留種田,留種需選擇三年以上沒種過甘薯的地。[3]

相關視頻

紅薯黑斑吃了可致死煮熟了也沒有用?科普告訴你不可掉以輕心


紅薯長黑斑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