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觀 - 重慶市綦江白雲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慶市綦江白雲觀 |
中文名稱;白雲觀 所屬地區;重慶市 建於;1552年 創建者;楊常符 門票;5元 |
白雲觀,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石角鎮,居贏山最高峰,海拔1085米,隔綦河與古劍山遙遙相望。
白雲觀,距離重慶市區80公里,是西南著名的道教聖地。
序言介紹
明嘉靖任子年(公元1552年)江西新縣道士楊常符來此建此觀,因掘基時得一石硯,上刻"白雲"二字,故以此命名。坐東向西,分上、中、下三殿排列。現已修復開放,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旺盛。
白雲觀之雄、奇、險、幽,遠近聞名。孤峰突兀、峭壁千仞、山勢雄峻、環境清幽,有石筍參天、南崖仙弈、洞天玉井、瓊枝連理、龍頭雲露、飛泉噴玉、梯步鳴琴和崖波雙鯉等景觀。有森林面積12396畝,植被覆蓋率90%,天神廟一帶有"原始森林"之稱。石壁上的野生紅杜鵑,煞是好看。蒼松、古剎、銀杏,點醉了白雲觀之美!
人文意境
白雲觀既是著名道觀,也是歷代文人賞景的最佳之地。杜鵑銀杏、蒼松古剎、曲廊幽徑,如夢似幻。這裡有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有精妙絕倫的人文景觀,有香火旺盛的廟宇道觀,有儀態萬方的泥塑神像,有騷人墨客的詩詞題詠,有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春可看花,夏可避暑,秋可賞月,冬可觀雪,四時景色各異,氣候溫馨宜人,置身其間,如在仙境,千百年來,白雲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萬千遊人。
修建道觀
白雲觀,傳為老子修煉遺址。明嘉靖年間江西道士楊常符游訪至此修建道觀,因挖地基時拾得一石硯,上刻"白雲"二字,故以此命名。
文革時期,當時白雲公社黨委書記強令所謂的黑五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前去搗毀白雲寺廟。那天本是晴天白日,誰知眾人正幹得起勁時,忽然間風聲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來,而且風雨雷電僅限白雲觀山上彈丸之地肆虐。眾人大驚,慌忙跪地磕頭說"神啊,我等是被迫的呀,你要發怒就向那強迫我們的人去發吧!"然而,風雨之後,白雲觀已經毀損殆盡了。
白雲觀於1999年修復開放,現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漸漸旺盛。
八大奇景
白雲觀有八景,八景各有其妙。
一、石筍參天:白雲觀前,陽橋跨處,巨峰如筍而中空。有詩曰,突兀擎霄不避風……(略)
二、南岩仙弈:白雲觀南,盤石棋局,傳說系老子所刻,紅黑棋子系其所煉之仙丹。傳聞,若將棋子棄於岩下,次日仍將復原。
三、洞天玉井:白雲觀前稍右,有仙泉一眼,沁人心脾,清妙之感,不可名狀。有詩曰,千秋一局棋,來此望仙儀……(略)
四、瓊枝連理:即在玉井之上,古樹想取數丈,枝蔓交結不可解。有詩曰,玉樹交加競逞芳,綴露瓊花並吐芳……(略)
五、龍頭雲靄:白雲觀之西,一岩突出,如龍舌。有詩曰,聲壑雷轟萬嘯松,吐沫翻滾幾萬重……
(略)
六、飛泉噴玉:在白雲觀西,天目庵前,清泉如一串串玉珠墜落山下。有詩曰,浪說廬山三百丈,碎玉玲瓏一線牽……(略)
七、石梯嗚琴:在觀音堂前,水從石梯下淌過,聲如寶珠落玉盤。有詩曰,水作冰玄石作琴,彈出空山萬古音……(略)
八、岩波雙鯉:岩畔小池,清澈見底,常年不竭,金鯉伴遊。有詩曰,盈盈雙鯉躍漣漣,共待風雲上九天……(略)
重慶建平小曰:人間仙境,躍然紙上。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老瀛山
白雲觀位於老瀛山東南角,海拔1150米。此地,狀似仙山蓬萊、瀛洲。
《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
而瀛洲,出自漢 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全稱《海內十洲記》)《十洲記》記載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見東方朔問十洲所有的異物﹐後附滄海島﹑方丈洲﹑扶桑﹑蓬丘﹑崑崙五條。(日本,亦名東瀛,便來於此。中國海域遼闊,海上之諸島,自古有之,即便傳說也是可以考證的。)
史料記載
《十洲記》中關於瀛洲的記載如下: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
老瀛山,即瀛山,其名來自於瀛洲。想罷,綦江,又名瀛州,蓋因有瀛山。而瀛山之聞名,由來自白雲觀。
傳說,白雲觀乃老子修煉成仙之地。
此地,長松拂地,孤峰突兀,霧起山腰,人間仙境一般,令人神往。
傳聞,明朝嘉靖任子年(1552年),道士楊常符(號福庵,江西人),游遍天下名山,終來此修煉。時遇山高無水,於是危襟正坐,默念禱告。突聞水聲,鑿而見泉,又得一石硯。石硯上刻有"白雲"二字,白雲觀由此得名。此時,只見金牛穿徑,連理呈祥,楊道士遂為白雲觀黃冠之祖 。
相關文化
山頂上的飛身崖,更是險要。算白雲觀的亮點之一。底下懸崖百丈,阡陌縱橫,此處是觀景的最佳瞭望台。在圍欄拐角處還有一巨石的尖角點向外凸出,人無法直立行走,必須躬着身子爬過去。
迎風把酒,憑欄遠眺,懸崖下雲煙浩渺,嶺巒飄逸,阡陌、原野、層層梯田 盡收眼底,更有村莊坐落其中,田園風光無限。頂峰山勢陡峭,危岩聳立,風光無限,特別是站在凌空飛架的陽橋上遠眺,大有"極目楚天舒","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自是心曠神怡。自古以來,遊人題詩不少,宋代賢士劉望之有詩讚曰:[1]
山盤四十八面險,雲暗三百六旬秋。
當代山水詞客孟湘有《水調歌頭·題白雲觀》一詞贊曰:
石角白雲觀,天下小瀛洲。雲煙飄渺,孤峰天險聳瓊樓。立足懸崖棧道,驚嘆活靈石刻,不忍幾回眸。飛泉銀珠濺,玉井涌無休。
鳥爭鳴,峰競秀,密林幽。風光無限,放眼百里景全收。難怪當年老道,醉臥這般福地,至死不雲遊。但得此間住,一世問何求?
雲觀碑誌
明萬曆乙未(1595年),李鳳(字梧庵,號元陽子,綦江人)作有重修白雲觀碑誌:
老瀛山龍峙治東,延褒數百里。星峰獻廳,虬於呈異,龍頭萬仞,襟帶清流。石筍千尋,撐擎碧汗。霧起山腰,人居天上。極目遠眺,俯瞰八荒,真綦陽大觀也。傳為老氏修煉遺址,狀類蓬瀛,故名之。
嘉靖壬子,洪都羽客楊福庵,偕徒王白雲,選勝潛修,遍歷至此,見形勝符師授圖,欣然爰止。第峭壁懸崖,徑途絕險,乃引徒穿蹊越嶺,斬棘誅茅,經營丹室。時拓基之工役不給,而穿徑之金牛自至,峻岭之石脈乏泉,而應禱之甘泉隨涌。於戲!牛耶井耶?豈人力之所能至耶?爰建通明閣、玉虛殿、靈官祠,而神人皆有所依庇。若仙源洞、文昌宮,雲窩天目庵、大慈寺,皆其流派也。福庵師徒,卒以永年,蟬蛻返真。至於楊太明、張回陽,又皆道偈坐化,昭人耳目。雖人之修煉使然,而山嶽效靈,不可誣也。
適萬曆丁亥,嵐侵歲久,棟樑欲圯,住持患之。時值邑人元陽子靜攝於此,共圖改作,遂與牟瀛山協力募化,殿閣一新。癸巳歲,邑候蒲公林政簡刑清,公餘登覽,擊擊節嘆賞,刻志勝游。甲午再至。惟時倷佐雷公鳴夏、許公鎧,學量胡公庭輔、楊公俊儒、苟公靈、黃公金,相率登臨,間留題詠,已足壯觀。又得大將軍劉公承嗣、郭公成擁,領貔貅游賞再三。山川草木,益增輝麗。
歷史意義
惟是仄徑懸崖,攀躋甚苦。元陽子乃於乙未之冬,囑眾語之曰:與作相時,善勿謂小。吾綦雖遭烽燧,幸觀循良在治,保我金湯,解厥盤錯,恩洽閭閻,而休翔山谷,公之賜也。升遷有日,道可仍其故乎?平治周行以俟駕,正其時矣。可謂善小而不為耶?程工約用六人,經時兩月,總計僧道凡十有五葉,每葉共饋,四日而遍,以十月初三日經始,十二月朔日落成。因志諸石,一以溯締造之端,一以述恢郭之由。
嗚呼!秀水奇山,地不多萃,至人仙子,世不恆出。人得地而仙可修,山有仙而靈以顯。是山既為老氏遺蹟,則精修其道,以登老氏之堂,而入老氏之室,直與五祖比肩,七真並駕,俾蓬萊三島,瀛洲方丈,不得專美也。若棲隱之高士,脫荊棘而游大道,尚其念剪刈之功哉!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重慶近郊的綦江有個白雲觀 , 搜狐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