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濤街道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白濤街道

所屬地區:重慶市涪陵區

白濤街道,隸屬於重慶市涪陵區,地處涪陵區東南部,東與焦石鎮大木鄉接壤,東南與武陵山鄉、武隆區鴨江鎮相鄰,西北與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毗鄰。 春秋戰國時,白濤街道境域為巴國屬地;2008年5月,由白濤鎮、山窩鄉合併設立白濤街道。 2020年,白濤街道總人口6.5萬人。 截至2020年6月,白濤街道下轄5個社區、13個行政村, 街道辦事處駐白濤新街興政路71號。 白濤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工業以化工、原煤、建築材料為主。 2019年,白濤街道實現生產總值19.5億元。 [1]

目錄

位置境域

白濤街道地處涪陵區東南部,東與焦石鎮、大木鄉接壤,東南與武陵山鄉、武隆區鴨江鎮相鄰,西北與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毗鄰; 行政區域面積2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濤街道地處烏江下遊河谷丘陵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分為河谷、丘陵、低山、中山、喀斯特溶蝕槽谷、山原平壩等類型,地質構造複雜,河谷深切,起伏較大;主要山脈有金子山、烏龜背山、大屋基山、龍門山等;境內最高點位於谷花村境的大屋基山頂,海拔1820米;最低點位於烏江邊三門子村峽口,海拔175米。

氣候

白濤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5℃,無霜期290310天,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1299小時,屬低日照區。

水文

白濤街道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道有長江支流烏江,總長11.5千米;二級河有麻溪河、大溪河、後溪河3條,總長39.0千米,河流總長度50.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0.4億立方米,年排澇量1.2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1.6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烏江,由西南向東北轉從南至北,流經境內高峰寺、小田溪、柏林、聯農、三門子5個村,長11.5千米,流域面積217.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61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麻溪河、大溪河、後溪河等。

自然災害

白濤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及大風、冰雹、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其中尤以風災比較突出;風災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5—8月,嚴重的一次風災發生2010年7月16日;常有25—40天不等的高溫伏旱天氣,對農業生產及人畜飲水的影響最大。

自然資源

白濤街道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有煤、硫鐵礦、鋁土礦、石英砂、石灰石等;其中煤的儲量達1562.3萬噸以上,已經開發的有白濤煤礦和柏利煤礦,位於柏林村,礦區面積150平方千米,地質儲量1327.5萬噸,可采量1256.5萬噸,年產量18.1萬噸;境內野生動物有豹、狼、獐、狐狸、獼猴、野豬、泥豬、貂、野雞、野鴨、山鷹等;水產資源有野生的烏龜、甲魚、鰱魚、胭脂魚、白甲鯉魚、黃臘丁等。

人口

2010年,白濤街道常住人口46160人。 2011年,白濤街道總人口4868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132人,城鎮化率39.3%;另有流動人口4210人。總人口中,男性25062人,占51.5%;女性23621人,占48.5%;14歲以下6815人,占14.0%;15—64歲26338人,占54.1%;65歲以上1553人,占31.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8613人,占99.9%;有土家、苗、彝、滿4個少數民族,共70人,占0.1%,超過20人的有土家、苗2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3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4.3%;苗族24人,占34.3%。2011年,白濤街道人口出生率6.4‰,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0.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4.1人。 2020年,白濤街道總人口6.5萬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