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肉慈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肉慈菇球莖扁圓形,高3厘米,橫徑5厘米,節較密,皮白色。單個重50~75克。球莖肉白,質較堅實,品質優。生長期110~120天。抗逆性強。球莖形成期不易再生側芽。耐貯運。產量高,畝產1000~1250公斤。

慈姑(學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又稱茨菰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澤瀉科慈姑屬的一種植物,果實可食用,味澀。慈菇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原產中國華中、華南等,生於淺水溝、溪邊或水田中。生長期110~120天。抗逆性強。球莖形成期不易再生側芽。耐貯運。產量高,畝產1000~1250公斤。

形態特徵

株高70~75厘米,開展度80厘米。葉片長35厘米,寬15厘米,綠色,葉柄粗大,微彎曲,長60厘米,直徑4厘米,中有缺坑。

栽培要點。當地在2月用球莖育苗,苗期40~50天。7月至8月定植,株、行距各40厘米,水深保持66~100厘米。施肥着重基肥及9月前追肥。注意防治蚜蟲。11月初「圈根」,即離植株四周66厘米處,用鐮刀割斷地下匍匐枝,使營養集中,促進球莖肥大。收穫期12月到翌年3月。

適宜範圍。適於廣東省種植。

栽培技術

慈菇是多年、一年或二年生草木植物,性喜溫濕、充足陽光及富含有機質肥粘土壤。生長期要求通風透光,耐肥力強,不耐霜凍和乾旱。全生長期180-220 天,農曆十二月上市。台山市大江鎮沙沖村斗洞慈菇有悠久栽培歷史,慈菇含豐富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以球莖煮熟供食,風味極佳。近幾年,台山市大江鎮大力發展慈菇生產,種植慈菇是利用肥沃地、池塘、低洼地及早稻田種蓮藕挖藕後再種慈菇。在農曆八月種植,春節前後收穫,畝產2000-2500 斤,高產達3000-3500 斤,畝收2000-3000元。

利用低洼地、池塘種植慈菇,是當地農戶一項可觀的經濟收入。現將慈菇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品種選擇及特性

  1. 白肉慈菇:在廣州郊區附近種植較多。球莖扁圓形,高3-4厘米,橫徑5-6厘米,節較密,皮白色,單個重0.1-0.15斤。根為鬚根,從植株短縮莖部發生,一般長40厘米以上,並有細小分株。生長期110-120 天,抗逆性強,球莖形成期不易再生側芽。肉白質較堅實,品質優,產量高,較耐貯運。
  2. 沙菇:在台山市種植較多。球莖卵形,高5-6厘米,橫徑4-5厘米,節較密,皮黃白色,菇頭大,單個重約0.1 -0.2 斤。生長期110-120 天。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球莖形成期不易生側芽。結菇多,產量高,肉黃白色,含澱粉多,無苦味,品質優,肉質較鬆軟,滑潤爽口,皮薄不耐貯運。
  3. 糖菇:在台山市大江鎮沙沖村種植較多。球莖橢長形,高8-10厘米,橫徑5-6厘米,節較密,皮白色,菇頭大似鴨蛋,單個重約0.2 -0.2 5 斤,生長期120-125天,比沙菇遲熟7-8天。抗逆性強,耐肥力特強,適宜肥沃池塘種植,肉鮮白色,含澱粉較少,滑潤爽口,膠稠度好,品質特優,清甜可口,皮薄,不耐貯運。結菇疏,產量稍低,市場售價高。

育好菇苗

慈菇自葉腋間抽生葡萄莖力強,一般大田生產採用球莖進行頂芽無性繁殖。

在2月立春至雨水期間選擇菇形大端正且無病、無損傷頂芽的球莖直接放置盆或小田塊中培育,經精細肥水管理,約30-40 天后長出幼苗。於清明前後,氣溫穩定在15℃以上,選擇背風向陽的肥沃水田,用頂芽育苗。在幼苗生長後不斷抽出葡萄莖,施腐熟人糞尿水肥2-3次,葡萄莖在較高溫度下,尤其在20℃以上時,其頂芽發育分株較快,當分株具有3-4片葉時又可拔出再移植育苗。到又長出2-3葉時追施腐熟人糞尿或尿素、複合肥1-2次,使幼苗生長更快。這樣加強肥水管理,使慈菇苗生長粗壯、葉色青綠,達到移植苗種植標準。

整地、施肥,合理密植

大田種植慈菇一般選擇池塘、低洼地及肥沃水田種植為宜,種植前應深翻耙爛平整泥土,施足基肥。

大田定植前畝施腐熟豬屎、牛糞、雞屎2000-2500 公斤,或花生麩60-80 公斤,磷肥50-80 公斤,草木灰200-250 公斤,或硫酸鉀25-30公斤作基肥,並深翻泥土,推平後漚田10天左右可種植。

種植慈菇適宜在農曆7-8月,移植密度:肥田可疏些,瘦田可密些,一般株行距40×40厘米,畝植2800-3000 株苗。栽植深度約為8厘米。在移植前拔起慈菇苗,苗高25-30 厘米,將老黃葉剝除,剩下3-4片葉的慈菇苗,然後用刀切除頂葉部分1/3,留25厘米左右,每株留3葉1心,並切除老根部分2.5厘米,用刀切平整,注意不要切傷生長點,種植時,按株行距要求插入泥土,株行採用南北向,以利通風透光。定植後田間要保持淺水層,泥面水深2-3厘米,以利開根長葉。種植後2-3天檢查被風吹倒苗,要扶直重新插苗,促全田平衡生長。

多圖

肥水管理

  1. 科學用水:慈菇本田生長期以保持淺水層5-10厘米為宜,防止本田斷裂,尤其防乾旱莖葉落黃。前期苗小,應灌淺水1寸左右;中期生長旺盛,應適當灌深水4-5寸,並注意勤換清涼新鮮水,以降溫防病的原則,後期氣溫逐漸下降,葡萄莖又大量抽生,是結菇期,應維持田面1寸淺水層,以利結菇。
  2. 及時追肥:慈菇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追肥應看長勢而定,一般植後10-12 天追第一次肥,畝施腐熟人糞尿800-1000斤,或畝施尿素7-10公斤,逐株離莖頭10厘米旁邊點施,或點施45%三元複合肥,可生長更快。播植後20天結合中耕除草,剝除老葉和分株,將其埋入行間土中作肥料,並進行第二次追肥。即在植後35-40 天畝施腐熟人糞尿1000-1500 公斤,或畝撒施尿素10-12公斤,草木灰200-250 公斤,或花生麩75-100 公斤,用3-4塊花生麩深插到植株旁邊,離莖頭10厘米處,以促株葉青綠,球莖膨大。

第三次追肥在立冬至小雪前施下,在壓葡萄莖或圈根前3-4天,稱「壯尾肥」,促慈菇形成。每畝施腐熟人糞尿1000-1500 公斤,或尿素8-10公斤撒施,硫酸鉀15-20 公斤,或45%三元複合肥30-40 公斤。第四次在霜降前重施壯菇肥,每畝用尿糞10-15 公斤和硫酸鉀25-30 公斤混勻施下,或施45%三元複合肥45-50公斤。這次追肥要快,不要拖遲,太遲施會導致後期慢生,達不到壯菇作用。

剝葉與圈根、壓頂芽頭:在定植7-10天結合中耕除草,長到7-8片葉時,便開始將老葉剝除,每株苗4-5片大葉,以利通風透光,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定期剝除老黃葉,可提高防病蟲作用。以後7-10天剝一次老黃葉,苗新葉4葉1心。凡是葡萄莖露出泥土的分株(頂芽青綠),應及時摘除埋入田中作肥料。到立冬前後,在植株基部周圍2寸處用鐮刀插入泥中割一圈,切斷老葡萄枝,稱「圈根」,使養分集中,促新葡萄莖生長,促球莖膨大。如沙菇種植過遲,不宜圈根,應用壓頂芽頭方式。壓頭是在10月下旬霜降前後進行,把伸出泥面的分株幼苗,用手斜壓入泥中10厘米深處,以壓制地上部生長,促地下部膨大成大球莖。

防治病蟲害

慈菇主要病害是黑粉病。防治黑粉病可實行輪作,選用無病慈菇作種;多施磷鉀肥和有機質肥。發病時,可及時噴施15%三唑酮可濕粉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粉500倍,或75%百菌清可濕粉600倍,或50%福美雙可濕粉500倍,每7天噴一次,連噴3-4次,防治效果較好。

發生斑紋病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粉8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粉600倍,用1:0.5:200倍波爾多液加0.1%硫磺粉,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