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盤龍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盤龍古城位於武漢市北郊約5公里的盤龍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積75400平方米。遺址城內東北部為宮殿建築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點和小型墓地。

簡介

從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銅器玉器陶器。其中一件青銅鋮長41厘米,實為罕見;另一件長達94厘米的玉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顯示出商王朝當時在南方的軍事實力。盤龍城是我國商代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燦爛的青銅文化、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對研究城市文明發展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地位

長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盤龍城遺址,是與河南安陽商城媲美的長江文明的搖籃。近年來,隨着長江文明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們驚奇地發現,盤龍城位於世界古代文明帶中軸線——北緯30°線上,與同一文明帶上的古埃及金字塔、猶太教的聖城——耶路撒冷、「神之門」(巴比倫都城)交相輝映[1],它的地位也越來越引起海內外的關注。

歷史上的盤龍城

九省通衢因湖而生盤龍湖位居漢口北郊,千餘畝水面擁抱着盤龍古城。3500年前,交通主要靠水路,而盤龍城正好通過盤龍湖溝通江河,成為我國聯通南北、縱橫東西的「九省通衢」。從這裡出發,通過古代黃金水道府河及其湖北黃陂境內的幹流灄水、漂水,穿越大別山、桐柏山的隘口,往北可直達商朝王都鄭州;又可出長江,入漢水、溳水,淌過隨棗走廊,跨越南陽盆地,通往關中地區;往西亦可通過長江、漢江抵達巴蜀;往南則直達江漢,並借洞庭湖、鄱陽湖及其幹流通往江南諸省;東乘長江一瀉千里,又可溝通吳會,通江達海。正是這一優勢,加之面對着廣袤富庶的江漢平原,盤龍城這座商代長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便應運而生。有意思的是,有關盤龍城的最早圖文記載,並非出自正史,而是見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黃陂《張氏家譜》。譜云:「宋元鼎革之際,吾祖德一攜弟國四,由江右饒州餘干遷徙楚黃陂,落住陂南盤龍城。」(《中華族譜集成》)在張氏家譜上,還附有一張地形圖,詳細地描繪有盤龍城的四個城門,以及東邊的盤龍湖和西北的護城山。

考古發現

1954年,因防汛起土,已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盤龍城,才被揭開神秘的面紗。上世紀60、70年代,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隊經過3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一座屬商代二里岡時期的古城址。其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大考古發現。佇立於盤龍城遺址,極目四野,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僅西面有陸路相通。其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而城址坐落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平面形狀略呈方形,南北長290米,東西寬約260米。盤龍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據點,是商王朝控制南方戰略資源的中轉站,其城牆外陡內緩,易守難攻,軍事目的較為明顯。古城內發現的3處大型宮殿基址,前朝後寢,氣勢恢弘,其建築格局影響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近三千年。從一號宮殿殘存的柱洞及牆基推斷,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宮殿。四室由木骨泥牆分隔,中間二室較大,兩端二室較小,中間二室前後各開一門,兩端二室只正面有一門。四室之外有一寬2米的迴廊圍繞,迴廊外沿有43根木柱,迴廊與主體建築組成重檐層疊的宮殿。這與《考工記》等古代文獻敘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階」等形制是相符的。四阿即四披頂,重屋即重檐,茅茨即茅草蓋頂。城外散見居民區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顯示出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可以想象,當年的王宮侯府,必是燈火徹夜,望斷歌台舞榭。盤龍城內,車水馬龍,列肆繁錯;鑄劍之鋪,其聲錚錚;土窯制陶,絕藝紛呈;玉雕作坊,妙趣橫生。作為商王朝重要的青銅冶煉與鑄造基地,先民們在盤龍城創造的輝煌青銅文化,已成絕響。盤龍城出土了大量文物,青銅器皿、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包括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異彩紛呈。其中長達94厘米的大玉戈、青銅大圓鼎、雕花鉞形器等,都是中國之最[2],曾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展。其雄偉的城堞、巍峨的宮殿、繁華的街市、喧囂的作坊,成為惟一可以與河南安陽古城媲美的我國第二大古老的城池,也是研究中國古城不可多得的標本。

視頻

盤龍古城 相關視頻

航拍古城鎮盤龍街
走進武漢盤龍城博物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