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文
粵工善為舟,越王用之良,命廩①人給上食。粵之治舟者宗②之。歲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雋③李之役,風於五湖,溺焉,越人皆憐之。郁離子曰:「是畫蛇而為之足者之類也。人無問智愚,惟知止則功完而不毀,故以子胥之賢而不免焉。夫子胥之入吳也,圖報其父兄之讐④而已矣。及其人郢⑤而鞭平王⑥足矣,夫復何求哉?乃不去,而沈⑦其身,不知止也。」
註解
① 廩:廩,米倉。廩人,管理官府米倉的人 。 ② 宗:尊崇,崇仰。
④ 讐:「仇」的異體字。
⑤ 郢:楚國的都邑。
⑥ 鞭平王:鞭,鞭屍,即鞭打仇人的屍體以報怨泄憤。平王,楚平王。
⑦ 沈:同「沉」,沉沒。
譯文
粵地的工匠善於造船,越王先用了他們中的一個好的,命令管米倉的人給他上等的糧食吃。粵地的造船工匠都敬仰他。到了年底,這個工匠對越王說:「我不僅能造船,而且還能掌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雋李之役中,他駕船在五湖水面上遇到了大風,船沉了,人也淹死了,越人都憐惜他。郁離子說:「這就是屬於畫蛇添足一類人啊。人不論智愚,只要懂得適可而止,就可以工事完成而身不毀,因此,以伍子胥之賢良,而不能避免毀身。伍子胥到吳國去,只不過是希望替他父兄報仇而已。等到他進入郢(楚都)並鞭打楚平王的屍體,這也就夠了,這有什麼再要求的呢?他卻不離去,結果沉沒了自身,這是不知道適可而止啊。」
評語
常言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有其度,如果把握不當,都有可能走身其反面,在春風得意之時,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適可而止。切勿妄為,不然,則追悔莫及。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作品評價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得莊子精髓[2]。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視頻
知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揭秘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伯溫 ,搜狐,2016-08-31
- ↑ 莊子 33篇精髓整理,豆丁網,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