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礦床學》,礦床學專著。魏爾德曼·林格侖著。第4版1933年美國Mc-graw-Hill圖書公司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32章,約45萬字。第1章緒論,概述了地殼的組成、元素的集中過程、礦石和礦床、以及主要礦產品和價格等基本知識。以下各章可分為3部分。第2—16章為第1部分,系統論述了礦物的形成作用,含礦熱液的來源、類型、成分及與成礦的聯繫,分析了變質作用、岩漿作用以及構造對成礦的影響,對礦體的形狀、結構構造,特別是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的特徵和標誌作了詳細的論述。提出了礦體形狀和物質組分的礦床成因分類,分為:A.地表水體中的礦床,B. 岩體中的礦床和C. 由岩漿分異作用形成的礦床3大類,進一步再按成礦地質條件和物理—化學因素劃分亞類和小類的方案。第17—32章為第2部分,按礦床形成機制,分別論述了由機械作用形成的碎屑礦床、由化學作用形成的石灰岩礦床、鹽類礦床和鉛鋅礦床,由岩漿射氣和熱液作用形成的淺成 (低溫)、中溫、高溫 (深成) 和高溫交代礦床,以及由岩漿的分異作用形成的偉晶岩礦床和岩漿礦床。分析了硫化物礦床的區域變質作用和金屬礦石的氧化作用,分別論述了鐵、銅、金、銀、鉛、鋅及其他金屬礦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第3部分為第33章,成礦時代,以地區為單位總結了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南美、中美和北美等區的主要成礦時代和重要礦床類型。
本書為30年代的作品,實際資料豐富,學術觀點明確,論證深入淺出,提出了礦床成因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其中有些經過了修正補充得到了提高,有些直至現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是一部對礦床學發展有影響的學術專著。
作者簡介
魏爾德曼·林格侖 (Walde-man Lindgren),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地質學教授,礦床地質學家。研究礦床學,特別是礦床分類、接觸交代礦床、熱液礦床、蝕變圍岩等方面,發表175篇重要的礦床論文,是Economic Geology的創辦人之一。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礦床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