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田與礦床的構造
《礦田與礦床的構造》,第1本系統的礦田構造學專著。B. M.克列特爾著。1956年莫斯科全蘇地質技術出版社出版。中譯本1958年地質出版社出版,馮祖鈞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除緒言外,共分7章,約24. 5萬字,並附圖121張。系統地敘述了內生礦床(主要是熱液礦床)的構造控制,主要說明了成礦溶液利用各種構造要素作為礦液上升,礦液分散和容納礦液的空隙的情況,同時也對變形構造的成因作出解釋。
第1章彈性、塑性與強度的理論中的基本概念與實驗,介紹了有關彈性理論與材料力學的基本數據和實驗工作,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等,作為構造裂隙成因分析基礎。第2章區域構造與成礦區劃,介紹了成礦區劃的概念、岩漿活動與區域構造的關係,岩石的化學活動性。強調了構造岩相帶對控礦的重要意義,論述了復背斜和大型背斜等3種主要的區域構造的控礦作用,劃分了礦田在成礦區劃中的10種基本構造地質位置。第3章礦田構造,介紹了礦田、礦田構造的定義,決定變形性質的基本因素,構造發展的歷史次序和礦田構造的基本類型的劃分。分別論述了不同礦田構造類型的特徵和研究工作應着重注意的方面。第4章礦床構造,闡明了內生礦床構造的概念、內生礦床形態對構造類型的依賴關係,辨別礦液上升和礦液分散構造,對發現礦田中的礦化點和研究礦床吸收礦液(容納礦液)構造的重要意義,並對內生礦床的基本構造與形態劃分為5大類19小類。第5章礦柱構造,介紹了礦柱構造的概念,和構造的狀況,礦液的成分和性質,以及圍岩的成分和性質對形成礦柱的影響,對礦柱構造的14種類型進行了描述。第6章成礦作用中和成礦後的構造運動,總結了成礦作用中的構造運動的鑑別標誌,構造的脈動作用和微張開在成礦作用中的作用,構造的繼承性和成礦前、後構造的鑑別。第7章對野外工作和室內工作的某些實際指示,強調了地質測量是基本研究方法,介紹了顯微構造分析和裂隙構造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實例。
本書對找礦、勘探和開採工作具實際指導意義,得到地質工作者的廣泛歡迎,對推動礦田構造學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B. M.克列特爾(В. М.Креǔтер),蘇聯學者,勘探專家。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本書是他幾十年實際經驗的總結,並結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編寫而成。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礦田與礦床的構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移至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