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破斧(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①。

哀我人斯,

亦孔之將②。

既破我斧,

又缺我錡③。

周公東征,

四國是吪(4).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⑤。

周公東征,

四國是遒(6)。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7)。

【注釋】

①四國:指商、管、蔡、霍四國。它們在周成王時作亂,周公率兵去平 定。皇:匡正。

②將:大,好。

③錡(qi):古代的一種鑿子。

④吪(e):感化,教化。

⑤銶(qiu):古時的一種鑿子。

6)遒 (qiu):安定,堅固。

7)休:完美。

【譯文】

我的圓孔斧戰破,

我的方孔斧缺損。

周公率師去東征,

四國叛亂被匡正。

可憐我們從軍者,

能夠生還是幸運。

我的圓孔斧戰破,

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

四國臣民被感化。

可憐我們從軍者,

能夠生還是喜事。

我的圓孔斧戰破,

我的鑿已經殘缺。

周公率師去東征,

四國局勢已安定。

可憐我們從軍者,

能夠生還是美事。

【讀解】

周公東征平叛,對統治者來說是英明之舉,正義之舉,受到 大肆讚頌。對打仗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 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裡逃生,自然是要大肆慶賀的。

對於戰爭,平民百姓的苦惱肯定與肉食者們的苦惱不一樣。肉食者們擔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會喪失,關心的是保持和 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穩固。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來換取他 們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並且還會想出種種冠冕堂 皇的理由來裝點自己。平民百姓關心的是豐衣足食,平安和睦,充 軍打仗是迫不得已,殺人飲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鄉同伴戰死,武 器殘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慶幸嗎?

肉食者的利益與老百姓的利益大概從來都難以取得一致,這 很自然。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設身處地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 們那些最基本、最沒有非份之想的生存願望?老百姓如水,導向 哪裡就流向哪裡;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