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碑林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安市碑林區產業空間布局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碑林區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偏東南部的一個區,西安市城六區之一。西以勞動南路與蓮湖區相接;北以豐慶路、環城南路、大保吉巷、琉璃街、西大街與蓮湖區相接,以東大街、環城東路、永樂路、長樂路與新城區相接;東以東二環路、火炬路與新城區相接;南以南二環路與雁塔區相接。

名稱演變

區因著名古蹟西安碑林而得名。著名的小雁塔在此區。

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始設杜縣,縣治在今雁塔區杜城村。轄區約今長安縣和柞水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郊,這是西安歷史上最早的建制縣,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今碑林區境是杜縣所轄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兩級建制,設內史轄京畿42縣。在今西安市境內設8縣。今碑林區境隸屬內史杜縣。直到漢高帝五年(前202年)設京兆尹長安縣,今碑林區境則隸屬長安縣。1949年為一、二、七區,1954年合併成立碑林區,1960年至1962年曾劃歸雁塔區,1966年改名向陽區,1972年復原名[1]

地理位置

碑林區是西安市城三區之一,位居城區東南部,跨越明城牆,形成城內城外兩部分。東起金花路東沿,與新城區相連;西界,城外抵勞動南路南段,城內至四府街,與蓮湖區接壤;南依防洪渠,與雁塔區分界;北抵西大街東段,轄東大街,城外西起永樂路東至金花北路,分別與蓮湖區、新城區毗鄰。東西長9.1公里,南北寬4.37公里,總面積23.87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4′17″~108°59′25″,北緯34°13′52"~34°16′16"。

地形地貌

區域大部分地處渭河三級階地,為黃土平原,開闊平坦,起伏微緩。個別地段有黃土梁峁高出階面,為黃土台塬。最高處為祭台村與觀音廟交界處,海拔500米;最低處為南院門水車巷南端,海拔405米。地域相對高差95米,總體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呈緩坡傾斜狀態。

氣候特點

碑林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溫差較小,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冷熱乾濕,四季分明。冬季處於蒙古高壓南部和東亞大槽後部,氣溫低,天氣乾燥晴朗;入夏之後,南亞低壓與西太平洋高壓之間形成向西北傾斜的氣壓梯度,使東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水氣形成降雨。盛夏時節處於西太平洋高壓中部,青藏高原大陸暖高壓到達時,氣流下沉,極易形成悶熱酷旱天氣;春季氣溫不夠穩定,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寒流和春旱;秋季涼爽宜人,連陰雨較長。

自然資源

碑林區植被主要為人工植物,植被簡單,數量少。主要分布在機關、工廠、學校、環城林帶、興慶宮公園、小雁塔公園和苗圃。林木有法桐等19個品種;花卉觀賞植物主要有玫瑰月季菊花米蘭君子蘭仙人掌等200餘種。

境內土壤以土婁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鬆,保肥保水性強,熟化程度高。根據土壤腐殖質含量、土層厚度、鹽漬化程度及土壤耕層厚度、質地、生產性能,次之為黑油土、黃土等3個亞類,5個土屬,8個土種。

旅遊資源

碑林博物館

位於今文昌門內西側的三學街上,北宋京兆學舊址北面。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為保存唐代開成年間所刻的《十三經》而建)宋代為孔廟,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石碑碑林博物館,占地3萬平方米,陳列面積3千平方米。西安碑林是中國保存古代碑刻時間最早,內容最豐富的地方,碑林博物館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組成。共有7個陳列室,6個陳列廊,8個碑亭,共存碑石1788座,其中新增678座,包括碑48,墓誌509,經幢50,造像牌70,刻線畫1幅,是一座書法藝術寶庫。

小雁塔

建於公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小雁塔位於西安永寧門外西南三里。原為唐長安城開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為其父皇高宗李治獻福而立為寺,初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薦福寺。清康熙年間再修塔寺。1965年對小雁塔加固修復的同時,保留了其無塔頂和塔檐檐角殘缺的現狀,維護了古建築的文件風貌,是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和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

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公園位於西安古城外東南角,因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興慶宮位於唐長安城的隆慶坊,為唐玄宗未當皇帝前曾與其兄弟居住於此。公元712年玄宗即位後,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建為宮,將「隆慶坊」易名「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和他的愛紀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2],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1958年興慶宮公園在原興慶宮遺址地修建的,沿用當年興慶官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關中書院

位於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中段路北西安師範學校處,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的學府。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閣」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鐘樓」。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占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年~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時76年~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出爐,碑林區名列第63位[3]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名單發布,碑林區名列第93位。

榮譽記錄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布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碑林區實驗區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4]

交通運輸

碑林區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南大街、和平路,太白路、含光路、朱雀大街,文藝路、雁塔北路、金花路、長安北路、建國路、太乙路等交通幹線貫通南北,東大街、咸寧西路,環南路、友誼路、南二壞等交通幹線溝通東西。區內有電車線路2條,公交線路數十條。

碑林區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有9條國家高速在此交匯,形成了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幹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條國道幹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三環路全面貫通。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5]

教育事業

碑林區是西安市重要的文教區域,區域內分布着許多著名大學和中學。

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

西北大學(老校區)

西北工業大學(老校區)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老校區)

西安理工大學(老校區)

西安工業大學(老校區)

西安工程大學 (金花校區)

高中

省重點高中[編輯]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

西安鐵一中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

西北大學附屬中學

視頻

碑林區 相關視頻

西安碑林宣傳片
碑林區政府樓宇經濟宣傳片
一把手談規劃 - 西安碑林區
西安碑林博物館,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收藏一級文物535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