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會交往,簡稱「社交」,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把社會交往劃分為:個人交往與群體交往;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競爭、合作、衝突、調適等。
內容
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受着一定的社會準則和規範的制約和調節,並趨於不斷完善之中。對幼仔進行的準則 和規範教育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面。
團結友愛
年幼天真的孩子,如同他們手裡玩的橡皮泥一樣,具有很大可塑性。孩子們之間能否友好相處,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 和教育。父母應該有意識帶着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讓他們多接觸一些小夥伴,多結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買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給孩子,啟發他分一些給身邊的小朋友。孩子們在一起,為了玩得新鮮有意思,就要互相商量,這就培養了尊重別人的意見的習慣。他們玩得融洽歡快,便培養了友愛互助的精神。在遊戲中大家約好了一定的規則,誰也不能違犯,也就培養了遵守紀律的品德。正是這些共同活動中,孩子知道了應該想到別人,懂得了友愛謙讓,這樣與其他小朋友就能友好相處了。
禮貌待人即教育孩子學會問候別人,懂禮貌
如有一個小女孩,坦率而溫順,但不知為什麼,碰到相識的人總不知問候。別人向她問候:「你早」,她卻低下頭不應 答,原因不在於性格孤僻,而在於她的家長所說的「不善於交往」。一般的,人們都喜歡性格開朗、微笑着向人問候的孩子和有禮貌的孩子,大家都樂意與他(她)更多地交談。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問候不知搭理的孩子,大家就會產生一種不好的印象,也就不大喜歡與他(她)接觸,這樣他(她)的朋友就會很少,性格就愈發孤獨。因此,父母要儘量重視讓孩子養成問候的習慣。家長可以考慮以下幾種辦法:
造成相互問候的家庭氣氛
父母的示範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要經常的相互問候:「我回來了」,「我走了,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嗎?」等之類的問候話。尤其是父親出門時經常問候妻子和孩子說這類話。在父母的感染和帶動下,孩子就會逐漸養成問候的習慣。
從小事入手誘導孩子學會問候
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到鄰居家借東西或送東西的機會,讓孩子經常接觸一些人,使他感到與人交往是愉快的,消除他(她)內心的「怕生」心理。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先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地孩子就會主動去做,久而久之就會用明朗的聲音向他人問候了。另外還應注意交往中忠誠守信、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關心集體等品德的培養。
本質
社會交往是動物的本質的內在要求。動物社會的本質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與此相適應,社會交往可以分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兩性交往[1]。
意義
社會交往有利於個體成長。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
作用
一是提高個體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創造、保持、傳播和發展;
二是認識產生、深化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是能夠促進動物的全面發展;
視頻
社會交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需求的交易,搜狐,2017-09-15
- ↑ 淺談交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行知部落,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