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祛濕方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祛濕方劑
圖片來自優酷

濕病範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痰飲等不同病證,又困體質不同,濕證可有兼寒兼熱之不同。

祛濕藥概述

凡具有祛除濕邪作用的藥物,都叫祛濕藥

以祛濕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叫做祛濕劑

運用祛濕的藥、方以祛除濕邪,治療水濕證的治法,叫做祛濕法。

濕邪為病,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者,每因久處低濕,或淋雨涉水,濕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見惡寒發熱,頭脹腦重,肢體浮腫,身重疼痛等,多屬肌表經絡之病;內濕者,每因過食生冷,酒酩過度,致脾陽失運,濕從內生,症見胸痞腹滿,嘔惡黃疸,泄痢淋濁,足跗浮腫等,多屬臟腑氣血之病。但表濕重可以入侵臟腑,內濕重可以影響肌表,故外濕與內濕往往相因互見,不能截然劃分。

濕病範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痰飲等不同病證,又因體質不同,濕證可有兼寒兼熱之不同。濕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濕邪滯於脾胃者,宜芳香化濕或健脾除濕;小便不利、水腫、淋濁諸證,宜利水滲濕法;濕兼熱者,宜清熱利濕法;兼寒者,宜濕化水濕法。以下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清熱利濕三方面分述。

使用注意事項

1.治療水濕證宜聯繫有關臟腑,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水在肺,水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繫。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的藥;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藥;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藥。

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礙氣機,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藥,即「氣行濕自化」之意。

3.祛濕藥及方,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以免陰津愈傷,即使必要,亦應配伍使用。病後體虛或孕婦均應慎用,雖需祛濕利水,亦應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顧正氣。

常用方劑

五皮散 【組成】

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主治】

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沉緩;以及妊娠水腫等。

【正文】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

方歌: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施。

功用: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運用:

1.本方為治療皮水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腫,心腹脹滿,小便不利為證治要點。

2.常用於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妊娠水腫等屬脾虛濕盛者。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硬物。

苓桂術甘湯

【組成】

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朮二兩,甘草炙二兩。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正文】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祛濕方劑
圖片來自優酷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薑可消痰散水

3. 現代運用 本方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官能證等屬水飲停於中焦者。

4. 使用注意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二妙散

【組成】

黃柏炒、蒼朮米泔浸,炒各15g。

【主治】

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下肢痿軟無力,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等,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正文】

用法: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

方歌:二妙散中蒼柏兼,若雲三妙牛膝添,

四妙再加薏苡仁,濕熱下注痿痹痊。

功用:清熱燥濕止癢。

運用:

1.本方清熱燥濕之力較強,非獨治療痿、痹,亦可用於濕熱下注之腳氣、帶下、濕瘡等。以小便短赤,舌苔 黃膩為證治要點。

2.本方適用於多種濕熱下注之證,應按病證的不同,適當加味用之。若濕熱痿證,可加?簽草、木瓜、萆?等,以祛濕熱強筋骨;若濕熱腳氣,宜加薏苡仁木瓜檳榔等,以滲濕降濁;若下部濕瘡,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以清濕熱,解瘡毒。

3.適用於關節炎、陰囊濕疹陰道炎等屬濕熱者。

連朴飲

【組成】

厚朴二錢(6g),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各3g),香豉炒、焦梔各三錢(各9g),蘆根二兩(60g)。

【主治】

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等。

【正文】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連朴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朴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運用:

1.此乃濕熱霍亂之主方。以吐瀉煩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亦可用於濕溫病而見身熱心煩,胸悶嘔惡,溲赤苔黃者。

2.本方治證以嘔吐為主,若腹瀉較著者,宜加扁豆、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3.適用於急性胃腸炎、腸傷寒、副傷寒等屬濕熱並重者。

平胃散

【組成】

蒼朮9克,厚朴(姜制)6克,陳皮(去白)9克,甘草(炙)3克。

【主治】

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噁心嘔吐,大便溏瀉,睏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正文】

用法: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分兩次服。

功效:燥濕健脾,消脹散滿。

禁忌: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禁用。

八正散

【組成】

木通9克、瞿麥9克、扁蓄9克、車前子12克、滑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甘草梢6克。

【主治】

濕熱下注膀胱的熱淋、石淋、證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或隆諸閉不通,小腹脹滿或痛,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

【正文】

用法: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藥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方解:方中木通,瞿麥、扁蓄、車前子、滑石均為清熱除濕、利尿通淋藥,為主藥:配梔子清利三焦濕熱,大黃泄熱降火,導熱下行,增強了瀉火解毒功率,是輔藥;燈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為輔佐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臨床應用: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以尿頻澀痛、淋瀝不暢、舌紅苔黃、脈數為辯證要點。用於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如熱淋時熱甚,可加銀花、黃芩、柴胡、青蒿等;如砂淋可加入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如血淋,可加入小薊、[茅根]]等。 [1][1]

視頻

張仲景祛濕第一方,四味藥,化痰祛濕,讓你「無濕」一身輕

[2]

張仲景一張千古祛濕方,僅4味藥,溫陽化飲利濕,斷濕氣之源!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