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秀英竹 |
中文名:秀英竹 拉丁學名: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G. H. Y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亞 科:竹亞科 Bambusoideae 族:北美箭竹族 ARUNDINARIEAE 亞 族:北美箭竹亞族 Subtrib. Arundinariinae 屬:少穗竹屬 Oligostachyum 種:秀英竹 超 族:北美箭竹超族 ARUNDINARIATAE |
秀英竹(xiù yīng zhú),學名 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Wang et Ye,異名:Arundinaria shiuyingiana,是香港獨有的禾本科植物,是中國境內瀕危物種。於1981年在尖山首次發現,並以胡秀英博士之名而命名。因為僅見分布於尖山及中文大學校園,所以特別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根狀莖細長型。稈復叢生,竹葉翠綠,身高約4至6米,節間幼時常顯現紫色斑點。 [1]
秀英竹形態特徵
秀英竹 (A.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Wang et Ye),禾本科( Poaceae),少穗竹屬(Oligostachyum)。竿高4—6米,直徑1—2厘米;節間長22—38厘米,中、下部在有分枝之一側扁平,幼時常有紫色斑點並疏生短刺毛;
竿環明顯隆起,高於籜環;竿中部各節常分,3枝。竿籜早落或遲落;籜鞘黃綠色,基部略帶褐色,背部具淡棕色細刺毛,邊緣具纖毛;籜耳小形,具繼毛2或3條;籜舌截形,高約1毫米,邊緣有白色微纖毛;
籜片直立,綠帶褐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底寬度約為籜鞘頂端之半。葉於開花枝條上為5—9片;葉鞘無毛,常帶紫色小斑點;葉耳不發達,鞘口繼毛2或3條;葉舌截形,微伸出,暗紫色,高0.5—1毫米,背部有毛;
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8一13毫米,兩面無毛,下表面有小橫脈,呈狹長方格狀。花序總狀或簡單的圓錐狀,僅具小穗2—4枚;花序柄之全部或有時連同花序下部的分枝可為鞘狀苞片所包沒;
花序軸及分枝均纖細,光滑無毛,或在分枝的棱上有稀疏的糙毛;小穗披針形,長3—8厘米,寬4.5—5毫米,含小花5—15朵;穎2,先端具小尖頭,第一穎較小,長8—9毫米;
外稃連同長2—3毫米的短芒在內長17—20毫米,背部有紫色斑點及脫落性柔毛;內稃長12—14毫米,具柔毛,脊上疏生小纖毛,頂端鈍,並具有叢毛;鱗被3;雄蕊3;花柱1,柱頭3。
本屬特徵:地下莖為單軸型或復軸型。稈直立,節間於分枝一側具溝槽,稈之中部的分枝於每節3枚,有時上部的分枝較多,廣開展。稈籜早落或有時遲落,革質或厚紙質,常無籜耳及鞘口繸毛。
葉片條狀披針形,側脈4—5對,小橫脈明顯。總狀花序簡短,常單獨地側生於頂部具葉小枝的節上,通常小穗2—3(—6),花序軸無明顯的節,小穗柄基部常托以膜質小形的苞片;小穗含多花;穎1—3,稀可較。
秀英竹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長。海拔40—1500米。
秀英竹地理分布
秀英竹分布於 香港,海南:陵水。湖北:秭歸。浙江:雲和、奉化、東陽、平陽、衢縣、黃岩、遂昌、慶元、龍泉、青田、泰順。福建:閩清、三明、福鼎、松溪、屏南、建陽。廣東:南雄、高要、信宜。香港。廣西:臨桂。江西:興國、尋烏。
秀英竹品種
該科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約有660屬,9000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約有230屬,1500種,分布於全國各地,其中15屬為我國特有屬。
秀英竹參考文獻
Oligostachyum shiuyingianum (Chia et But) G. H. Ye et Z. P. Wang in Journ. Nanjing Univ. (Nat. Sci. ed. )26(3): 486. 1990.——Arundinaria shiuyingiana Chia et But. in Kew Bull. 37 (4): 591. f. 1. 1983; 香港竹譜2頁.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