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千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程千帆
出生 1913年9月21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程逢會,程會昌
職業 教授,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
知名於 1978年任南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 《目錄學叢考》《文學發凡》《文論要銓》

程千帆[1] (1913-2000),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是公認的國學大師,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均有傑出成就。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四十以後,別號閒堂。千帆是其曾用過的許多筆名之一,後來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寧鄉,老家在寧鄉土蛟湖竹山灣(現改屬望城縣),後遷居長沙

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學,193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歷任金陵中學、金陵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職。

1978年,全國形勢已開始撥亂反正的時期,有不少學者分別向好幾所大學推薦程先生再出來工作,但那些院校的領導都不願接受這位曾經的"右派",只有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獲悉後當場拍板說要,並立即派人前去武漢接洽 。此後,程千帆在南大工作20餘年。

2000年6月3日10時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1913年9月21日(農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於長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較貧寒,但卻有非常豐厚的文學傳統:曾祖父程霖壽,字雨蒼,有《湖天曉角詞》;伯祖父程頌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遺集》;叔祖父程頌萬,字子大,有《十發居士全集》;父親程康,字穆庵,有《顧廬詩鈔》,是近代著名詩人和書家成都顧印伯先生的弟子,專攻宋詩,尤精後山。母親姓車,名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車賡,字伯夔,僑居湖南,以書法知名當時。詩為其家學,幼承庭訓,十二三歲即通聲律,曾寫詩呈請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語有"詩筆清麗,自由天授"之語,外祖的批語是"有芊眠之思,可與學詩"。兒童時代在其外家度過。

1923年左右,因為軍閥混戰,長沙不易謀生,舉家遷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進過武昌聖約瑟中學附屬小學和漢口振華中學,但大部分時間是隨其堂伯父程君碩先生學習,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學方面的啟蒙老師。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識主要來自私塾。伯父名士經,是子大叔祖的長子,自幼才華出眾,以早慧知名,十多歲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館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恆齋",學過的主要經典著作有《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禮記》、《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資治通鑑》,其中除《禮記》、《文選》外,都是通讀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紮實的文言基礎。

1928年的秋天,從漢口來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初中三年級,在金陵中學學習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學。受業於黃侃、吳梅、陳恭祿、虎臣、胡小石(光煒)、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鐸(損)、汪旭初(東)、王曉湘(易)、陳登原、王繩祖諸師。

1936年金陵大學中文系畢業,至四川重慶的西康建設廳任科員。

1940年2月至1941年7月在四川樂山中央技藝專科學校任國文教師。

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樂山武漢大學中文系講師。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任成都金陵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金陵大學副教授。

1945年8月起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職。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

1977年髮妻沈祖棻去世後,1979年與陶芸結婚。

1978年8月被聘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2000年6月3日10時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曾任第五、第六屆江蘇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江蘇省文史館館長、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會長、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個人貢獻

學術成就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以學術為第一生命的學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學家,兼事詩文創作,著作等,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唐宋文學研究等領域的學術成就早為學界所公認。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在1958年被迫中斷學術研究二十年後,他又重新開始教學和研究工作,短短的十多年中,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如《校讎廣義》、《史通箋記》、《文論十箋》、《程氏漢語文學通史》、《兩宋文學史》、《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閒堂文藪》、《古詩考索》、《被開拓的詩世界》、《古詩精選》、《讀宋詩隨筆》等,都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存世作品有《閒堂詩文合鈔》和《新詩少作》兩種,其中尤以五七言詩成果最為傑出。"將考證和批評密切地結合起來,將批評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這是貫穿他一生學術工作的精髓,是他對古代文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培養後學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終生都以教師為業,以培育人才為自己的首要職責。尤其是他晚年在南京大學任教的十多年中,儘管有許多著作要撰寫和整理,但仍然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培養研究生上面。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年輕人成長為學術界的後起之秀,有的已經在學術上嶄露頭角。可以說,南京大學的古代文學專業,所以能成為該專業的兩個全國重點學科之一,程千帆先生作出了重大貢獻。即使在退休以後,程先生仍然關心南大中文系的學科建設,仍然念念不忘如何保持南大中國古代文學學科點的領先地位並使之更上一層樓。程千帆先生還十分關心整個南京大學的工作,尤其是文科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本科生教學工作,向學校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程先生為祖國的學術事業和教育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將永遠受到學術界和南京大學廣大師生的懷念。

名師出高徒

一般說,程千帆先生的弟子有號稱"八大金鋼"之說,實際不只8位。大概有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張伯偉(南京大學中文系)、張宏生(南京大學中文系)、鞏本棟(南京大學中文系)、曾廣開(湖北大學文學院)、曹虹(南京大學中文系)、程章燦(南京大學中文系)、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志達(武漢大學)、楊翊強、周勃(湖北大學文學院)、張三夕(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等。"程門弟子"已成為學術界刮目相看的一支新生力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