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葉》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紅葉只是紅了的楓葉,原來極平凡,但此間人當作珍奇,所以秋天看紅葉竟成為時髦的勝事。如果說春季是櫻花的,那麼,秋季便該是紅葉的了。你不到郊外,只在熱鬧的馬路上走,也隨處可以見到這"幸運兒"的紅葉:十月中,咖啡館里早已裝飾着人工的楓樹,女侍者的粉頰正和蠟紙的透明的假紅葉掩映成趣;點心店的大玻璃窗櫥中也總有一枝兩枝的人造紅葉橫臥在鵝黃色或是翠綠色的糕餅上;那邊如果有一家"秋季大賣出"的商品,那麼,耀眼的紅光更會使你的眼睛發花。"幸運兒"的紅葉呵,你簡直是秋季的時令神。
在微雨的一天,我們十分高興地到郊外的一處名勝去看紅葉。
並不是怎樣出奇的山,也不見得有多少高。青翠中點綴着一簇一簇的紅光,便是吸引遊人的全部風景。山徑頗陡峻,幸而有石級;一邊是谷,緩緩地流過一道淺澗;到了山頂俯視,這淺澗便像銀帶子一般晶明。
山頂是一片平場。出奇的是並沒有一棵楓樹,卻只有個賣假紅葉的小攤子。一排蘆席棚分隔成二十多小間,便是某酒館的"雅座",這時差不多快滿座了。我們也占據了一間,並沒有紅葉看,光瞧着對面的綠叢叢的高山峰。
兩個喝得滿臉通紅的遊客,挽着臂在泥地上翩翩跳舞,另一個吹口琴,嗚嗚地響着,聽去是"悲哀"的調子。忽而他們都哈哈笑起來;是這樣的響,在我們這邊也覺得震耳。
蘆席棚邊有人擺着小攤子賣白泥燒的小圓盤,形狀很像二寸徑的碟子;遊客們買來用力擲向天空,這白色的小圓盤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飛了起來,到不能再高時,便如白燕子似的斜掠下來(這是因為受了風),有時成為波紋,成為弧形,似乎還是簌簌地顫動着,約莫有半分鐘,然後失落在谷內的豐草中;也有墜在淺澗里的,那就見銀光一閃——你不妨說這便是水的歡迎。
早就下着的雨,現在是漸漸大了。遊客們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減少了許多。山頂的廣場(那就是遊覽的中心)便顯得很寂靜,蘆棚下的"雅座"里只有猩紅的氈子很整齊地躺着,時間大概是午後三時左右。
我們下山時雨已經很大;路旁成堆的落葉此時經了雨濯,便洗出絳紅的顏色來,似乎要與那些尚留在枝頭的同伴們比一比誰是更"赤"。
「到山頂吃飯喝酒,擲白泥的小圓起,然後回去:這便叫做看紅葉。誰曾在都市的大街上看見人造紅葉的盛況的,總不會料到看紅葉原來只是如此這般一回事!"
我在路旁拾起幾片紅葉的時候,忍不住這樣想。[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