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市新世紀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練市新世紀學校始於1999年,恰逢新世紀來臨,自然得此名。新世紀與一中只隔着鏤空的柵欄,學生有不同的活動區域,教師的編制都在一中。
我於2005年8月31日,站上講台。與新世紀的講台結緣,真是我人生緊要一步。我常常想:如果當初我不是在練市新世紀,而是在別的地方,現如今又會怎樣?然而,無論怎樣,都比不上我在新世紀的時光吧。
學校簡介
新世紀老師的工作量真有些重。年級組長丁詠梅老師不但擔任班主任,還要任教初一四個班的科學;沈春梅老師既當班主任[1]又教三個班英語;顧紅梅老師也是當班主任又教三個班數學;我師父陳老師不僅擔任德育主任、班主任,還要教兩個班語文。新世紀的班額又大,一個班五十二三人打底……我呢,是新老師,只教兩個班語文,師父外出學習培訓時,教三個班,這顯然算得上輕鬆了。
新世紀住校生多,教師自然還要晚自習值班。我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一周三次打底。有時候,要幫助有需要的隊友,一周五次也是常有的事。結果就是周一到周五一分閒錢也花不出去。只有到了周末才得了空,就去萬興公園邊上的新錦江超市購物,偶爾也在南陌飯店聚個餐。
但是,年輕人苦一點累一點,怕什麼。我不是也常在學生面前念叨:人一生的氣力生就要用出去的,年輕時不用,老了也要用出去。誰願意等老了才用力呢?
的確,我們那時同一批進來的10個年輕人:敏鳴、小姚、謝芬、麗妹、阿玉、吳偉良、王偉、肖莉陽、潘強勇。真是浩浩蕩蕩一大群呢,熱火朝天,幹勁十足,誰怕?
初生牛犢不怕虎,更何況我們有眾多前輩領路。
學校團隊
我呆過的學校少,不了解別的學校團隊引領做得怎樣,但我切實體會了練市新世紀強大的團隊[2]引領,這引領並非限於年級、學科之間,而是跨年級、跨學科。這樣強大的團隊引領在我的第一次校級公開課即新教師見面課上就見識了:教室後面齊刷刷坐滿了前輩們,語文組的老師(包括在一中任教的老師,雖說新世紀和一中是兩套行政管理,但是,教學教研從不分家)全來了,丁校長也在,教科學的年級組長丁老師也在,教數學老師的顧老師也在……這樣空前的觀課團,我還不只見識了這一回。另一回便是2012年春天,學校的第一屆校優質課,我上的是《貓》。簡樸的階梯教室里坐着不少各門學科的老師,不知道是不是沒有課務的老師都來了,我記得連信息技術老師都在聽課。當時身在其中渾然不覺,如今回憶起來才感受到:那真是一個大家庭才有的氛圍啊!每一位前輩都在用心關注新教師的成長。
和我搭班的顧紅梅老師,我們喊她「老顧」。她特別關注我的成長,常常教我如何管理學生:比如如果學生很吵鬧的話,你站在門口表情嚴肅但不要說話,這比一進門就大吼大叫要有效。這一招我屢試不爽。她也常常推薦我去聽曹靜老師的課,聽她的小姐妹王一新老師的作文課,她們雖然與我不同年級,但是也很大方地讓我聽課,指導我。
我師父常指導我的校級公開課,介紹我看一些名家的課例。曹老師會指導我的區級公開課。記得,我第一次在聯片活動中上《泥人張》,曹老師讓我把課堂里要講的每一句話都預設好,寫下來,最重要的是理清教學的思路,每一句過渡的話都要想好。這一點,對於一個新教師來說非常受用。
一旦中考結束,初三的老師空下來,丁校長就會讓前輩們來聽新教師的課。我記得,教英語的周惠琴老師、教科學的沈旭輝老師來聽我的一堂寫作課。那時,我已工作兩年了,周老師聽完課後,這樣對我說:「我發現你提了問題後都沒有追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不會用完整的句子說話。」這一點,頗有點石成金的意味,我茅塞頓開,牢牢記住了這話。後來,我重新帶一屆學生時,第一堂課就要求學生用句子回答問題,這樣堅持了三年,我的第二屆學生開口回答問題總能流暢地說一大段話。
除了教學上的幫助,生活上也極為關照。
同辦公室的沈新民老師擔心我的工資卡沒有辦好,沒有生活費,就主動要借錢給我。
周惠琴老師看我穿着極為簡樸,就要送我衣服。
邵老師知道我一個人過中秋節後,就笑着說明年中秋節去他家過。
天熱了,丁詠梅老師讓我們去她家蹭空調。帶我們去參觀她家的大別墅,鼓勵我們:以後你們也能住上這樣的別墅。如今,我的幾個同伴住上大別墅了吧。
我懷着寶寶的那個冬天,很冷,每周有兩個晚自習,沈珍琴老師都會帶我去值班。
學校還為我們租房子,每月租金84塊。學生宿舍建成後,我們就有了免費的宿舍,女老師住陽光充足的三樓。後來,新老師們有了拎包入住的套房,羨慕得我都想擁有一套。
其實,我呢,最喜歡的還是學校的家訪傳統。家訪,本是一件麻煩事,對於只會騎自行車的我來說,更難。但是,我一點也不愁。老顧會開摩托車啊,她會帶着我走街串村。那些坐在顧老師身後的家訪時光,就是現在想起來,也能即刻回到楊開廟,慈姑橋,竹葉兜,嚴家圩的小路上,老顧帶我在桑林間呼嘯而過……遠一點的洪塘、花林、含山、善璉,我們就隨學校叫的麵包車去。
等我自己當了班主任,我就只能坐學校叫的麵包車去家訪了。
那時,學校的理念是:不要等到有事情才去家訪,平時就要多與家長保持聯繫。因此,每學年,每個學生家裡都要去一次。我養育孩子的那一年,沒能及時去家訪,等到寒假才去,附近的孩子家,我騎着電瓶車去,遠的地方我就一個人叫了麵包車。因為年關將近,也不好意思麻煩別的老師和我一起去。於是,麵包車黃師傅(還有楊師傅,如今,我們都是老熟人了)就跟着我每天跑上十七八家。從練市出發,往南到朱家埭、南匯、含山、善璉,再往北到莫蓉向陽、雙林、七星橋……從練市出發,往北到水口、花林、達井、農興、橫塘、施浩、洪塘、洪福……很多年後,每經過那些村莊,我都想起某個學生的家,想起我們一起聊過的天,一起喝過的熏豆茶。想起多年後,很喜歡住鎮上的源仔媽媽終於如願;想起小儀媽媽擔心的小儀已很優秀;想起佳君有個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她幼小的妹妹如今也已快初中畢業;想起麗紅一家也早已住街上,她幼小的妹妹已讀高二了;凱麗的媽媽也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工作了。自然也不會忘記佳佳,不知她的媽媽過得怎樣,是否已經走出了失去愛女的悲傷,是否還住在含山街上經營着飼料店?
也許是因為家訪,我與不少學生家長成了親切的朋友,這也讓我一瞬間就融入了練市。我甚至還能聽懂他們的方言,也學着他們的語調說着普通話。
帶着這一切,在新世紀暫停辦學後,隨即融入一中大集體,記得那時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對最後一屆新世紀學生說:「以後,一中就是大家的母校,大家可以隨時回來看看。」是的呢,新世紀和一中,原本是一體的,是一家啊。
當我融入大一中時,我也成了師父,也承擔起來更多的責任。每當遇到工作難題,我都想起我的前輩們:丁詠梅老師總是把周日的晚自習排給自己;俞老師離退休只有兩年時,還當着班主任且教初三。那時,她暑假動了手術,因擔心學生擔心我幫她代課太累,就儘快來上班……每當遇到新教師,我都想起我的前輩們引領我的情景……
我也常常想起一起奮鬥的隊友們,記憶中,無論與誰一起奮鬥,都沒有一絲隔閡。
想起我懷着寶寶當着班主任那一屆,是隊友們給我莫大的支持,才讓我順利度過最艱難的時光。一姐和邱新堂校長各幫我挑一個班,小姚幫忙帶班,鍾老師幫忙晚自習,直到我的90天產假結束。那個冬天真冷啊,好像十一月份就開始飄雪,直到第二年,出了元宵,還下過雪。
想起帶最後一屆新世紀,我與阿玉、小鮑、小一土、葛歡一起教四班。與我的第一屆新世紀不同,那時是幾位極有經驗的老師帶着我一個小年輕。這最後一屆呢,我和阿玉工作第7年,算「老教師」,小鮑、一土、葛歡都是第一年教初三,我們合作愉快,與學生相處也很愉快,且不辱使命。
新世紀最南面那幢樓,無論是那個教室一樣大的二樓辦公室,還是非常狹小的三樓辦公室,一想起來,就看見伏案工作的隊友的身影,聽見他們溫暖的話語。
自然也想起一中那兩間雖在一樓,但是陽光滿室的辦公室:翔子、星星爽氣,張哥、王偉豪氣,李老大、開鳳、丁丁、小郭、馬姐姐和氣,戴哥、阿琦、錢哥佛系……窗外的水杉上喜鵲築着巨大的窠,三樓走廊外的欒樹正結着它那粉紅的果子。
哦,載着我的青春早已遠去的練市新世紀哦,也是我人生的新世紀,是一想起來就可以觸摸到青春光景的新世紀!
哦,我親愛的練市一中啊,載着我風裡雨里前行,陽光里成長,惟願可愛的「大一中」蒸蒸日上喲!
參考文獻
- ↑ 教育學「班主任工作」考點歸納 ,搜狐,2021-04-11
- ↑ 團隊意識培養的意義 ,行知部落,20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