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維生素K缺乏症

維生素K缺乏症維生素K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在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綠葉蔬菜和各種食用油例如大豆、棉籽、菜籽和橄欖油中維生素K的含量高。維生素K缺乏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嬰兒最為常見。經胎盤向胎兒輸送的維生素K水平低,母乳中維生素K水平低,嬰兒腸道細菌合成的維生素K量少都可以造成嬰兒維生素K缺乏,並可導致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症的患者如果可以早期識別並予以適當治療,預後良好。[1]

目錄

生理作用

維生素K是凝血過程的輔助因子。凝血因子前體通過維生素K依賴的γ-穀氨酰羧化酶轉換成為活化形式——γ羧基穀氨酸。這一過程中維生素K依賴的蛋白通過鈣離子通道結合到磷脂表面的,從而啟動正常的血栓形成過程。維生素K作為羧化酶的輔因子,作用機制尚未明確。

骨基質蛋白,特別是骨鈣素和許多凝血因子一樣,在鈣離子參與的γ-羧化過程中也依賴維生素K。

合併症

嬰兒維生素K缺乏可以表現為新生兒出血性疾病,可以造成顱內和腹膜後出血,常見發生於出生後1-7天。新生兒遲發的出血性疾病可以推遲到生後3個月發生。

由於維生素K參與骨鈣素的γ羧化,是骨的合成的重要環節。骨質疏鬆症與維生素K缺乏密切相關

疾病概述

維生素K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在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綠葉蔬菜和各種食用油例如大豆棉籽、菜籽和橄欖油中維生素K的含量高。維生素K也可以由腸道細菌合成。

維生素K主要有三種類型:K-1來源於植物;K-2由腸道菌群產生的;K-3是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維生素K。

維生素K缺乏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嬰兒最為常見。經胎盤向胎兒輸送的維生素K水平低,母乳中維生素K水平低,嬰兒腸道細菌合成的維生素K量少都可以造成嬰兒維生素K缺乏,並可導致新生兒出血性疾病。但是,孕婦補充過量維生素K可以導致新生兒黃疸。

成人可以從蔬菜和其他各種食物中攝取維生素K,並且維生素K可以在體內循環利用,成人還具有足夠的腸道菌群生產維生素K,所以維生素K缺乏症十分罕見。

飲食是維生素K的主要來源,成人每日需要量為100-200毫克。維生素K有80-85%主要從迴腸末端吸收。有效的吸收依賴於膽鹽和正常脂肪的吸收。並且要求迴腸絨毛具有正常功能。一個健康人如果完全不能從飲食中獲得維生素K,體內的維生素K儲備只夠1周的代謝消耗

疾病預後

維生素K缺乏症的患者如果可以早期識別並予以適當治療,預後良好。至今尚無由於維生素K缺乏導致死亡的報道。但是如果維生素K缺乏得不到控制,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出血。出血的發病率與維生素K缺乏的嚴重程度相關。[2]

疾病病因

維生素K經胎盤運送量低、肝臟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不成熟、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不足,並且新生兒的腸道處於無菌狀態都是嬰兒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

在成人,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包括:

·慢性疾病

·營養不良

·[[]]酗酒

·反覆腹部手術

·長期腸外營養

·吸收不良

·膽汁淤積性疾病

·肝病

·囊性纖維化

·炎性腸病

·藥物——頭孢類抗生素華法林水楊酸鹽、抗驚厥藥和某些磺胺類藥物

·大量輸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重度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後的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腫瘤、澱粉樣變性、高雪氏病和其他原因降低了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的合成。患者如果出現嚴重出血可以補充維生素K並予以新鮮冷凍血漿糾正凝血異常。

吸收不良綜合徵影響維生素K在迴腸的吸收。乳糜瀉、熱帶口炎性腹瀉、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蛔蟲感染、細菌過度生長、慢性胰腺炎和腹部手術後的短腸綜合徵都可以導致維生素K吸收不良。可以補充維生素K來糾正 。

膽道疾病,如膽總管結石和狹窄導致梗阻、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膽管癌、慢性膽汁淤積,可以造成脂肪消化不良。脂肪吸收減少導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如維生素K缺乏。此外,手術和膽道T管引流也可導致維生素K缺乏。

攝入缺乏可以發生在營養不良、酗酒、腸外營養長期未添加維生素K的患者。維生素E過量可拮抗維生素K而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T)。

各種藥物,如消膽胺與膽汁酸結合可以抑制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香豆素阻斷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和維生素K還原酶的作用,從而誘導細胞內維生素K缺乏。頭孢哌酮、頭孢孟多、水楊酸鹽、乙內酰脲、利福平、異煙肼和巴比妥類等藥物可以誘發維生素K缺乏,但機制尚不明確。

維生素K的兩個主要來源出現問題——飲食中攝入不足或是腸道細菌缺乏都可以導致健康人發生凝血異常。

流行病學

維生素K缺乏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嬰兒最常見。維生素K缺乏症在不同的地區發生率有所不同。5歲以下的嬰幼兒無症狀性維生素K缺乏症的發生率可以高達50%。0.25-1.7 %的嬰兒可以出現明顯的出血症狀。出生後母乳餵養嬰兒,如果不做維生素K預防性補充,晚期出血性疾病的發病率是20/100000。

病史和體格檢查

病史 低凝血酶原血症是具有診斷意義。出血尤其是在輕微創傷後的出血是維生素K缺乏症的主要症狀。任何部位都可以發生出血。粘膜及皮下出血的部位可以有:鼻衄、血腫、消化道出血、月經過多、血尿、牙齦出血和靜脈穿刺部位滲血。皮膚瘀斑十分常見。

體格檢查 可見瘀斑、瘀點、血腫,以及外科手術或穿刺部位滲血。嬰兒還可以伴有其他生理缺陷,如臉、鼻、骨骼和手指的發育不良。

鑑別診斷

出血性疾病的診斷應首先排除維生素K缺乏症。維生素K缺乏相關的出血與肝衰竭相關出血最佳的鑑別方法是測定凝血因子V的含量。因子V是由肝臟合成,不依賴維生素K。重症肝病患者,因子V和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全部減低;而維生素K缺乏症患者,因子V的水平正常。

1. 與所有出血性疾病進行鑑別。

2. 肝功能異常誘發出血:維生素K缺乏相關的出血與肝衰竭相關出血最佳的鑑別方法是測定凝血因子V的含量。因子V是由肝臟合成,不依賴維生素K。重症肝病患者,因子V和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全部減低;而維生素K缺乏症患者,因子V的水平正常。

輔助檢查 以下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可能會有異常:

PT和APTT:維生素K缺乏症患者PT升高而APTT正常。在嚴重缺乏狀態PT、APTT都可升高。

DESγ-羧基凝血酶原[ DCP ]:是當前最敏感的指標,在維生素K缺乏狀態時升高。

維生素K缺乏誘導蛋白[PIVKA]:結果升高。

血清維生素K水平檢測:範圍是0.2-1.0ng/ml。血清維生素K水平還受到飲食的影響。

治療原則

維生素K缺乏的治療取決於出血的嚴重程度和基礎疾病狀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外源補充維生素K。需要注意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血腫。危及生命的出血,需要首先補充新鮮冰凍血漿,然後再予以維生素K。

在成人,維生素K-1可以經皮下或肌肉注射。如果經補充維生素K仍不能糾正PT,則需考慮可能存在肝臟疾病或DIC。

如果擔心肌肉或皮下注射形成血腫,維生素K也可以口服,根據缺乏的嚴重程度,予以5到20毫克。口服劑型的吸收需要迴腸內膽鹽參與而不夠穩定。口服劑型適用於無症狀的維生素K缺乏。

維生素K-3,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水溶性化合物,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綜合徵相關的維生素K缺乏;但是,由於高劑量應用可能誘發溶血,所以不適用於新生兒。

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把10-20毫克維生素K1溶解在5%的葡萄糖或0.9%的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點滴時,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偶見心肺驟停和/或休克發生。維生素K-1靜脈給藥可以在12-24小時之內糾正維生素K缺乏。

11疾病就診 患者應就診血液科和消化科。

血液科醫生可以幫助患者排除其他與維生素K缺乏相似表現的疾病。可以由血液科醫生安排PT、APTT、出血時間和血清DCP水平(PIVKA水平)的檢測,用於診斷維生素K缺乏。

消化科醫生可以幫助患者除外炎性腸病、吸收不良和肝病等導致維生素K缺乏的疾病。

12注意事項 飲食 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有:油類,如:橄欖油、菜籽油、棉籽油和大豆油;各種綠葉蔬菜,常見的有:豌豆、蠶豆、菠菜、蘆筍、西蘭花;還有燕麥、全麥。

藥物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糾正維生素K缺乏、防止併發症的發生。新生兒通常給予維生素K-1肌肉注射預防出血。在成人,維生素K-1一般予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如果PT仍不正常,應注意進一步除外肝臟疾病或DIC。

一些小型研究顯示新生兒維生素K預防性用藥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但是經過大型研究,除外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膳食中較高的維生素K攝入可以顯著減少髖部骨折的發生風險。

維生素K

維生素K1促進肝臟凝血因子合成。口服製劑需要在小腸混和到膽汁中吸收,因此不適於緊急情況下迅速糾正維生素K缺乏。維生素K1在肝臟代謝,從膽汁和尿中排泄。維生素K1比維生素K3(水溶性)療效更快更持久。注射製劑需要避光應用。

新鮮冰凍血漿

可以用於血液成分缺陷的患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