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纈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纈草
圖片來自xuite

纈草(學名:Valeriana officinalis)是一種多年生耐寒開花植物,在北半球每年6月至9月是其花期,會開出芬芳的白色粉紅色花朵。當花朵被放在花瓶里時,其散發出來的香味因過於濃烈,會令人難以忍受。

纈草原產於亞洲部分地區和歐洲,現在已被栽培到北美洲。其莖葉被一些鱗翅目物種(蝴蝶)的幼蟲當作食物

纈草在藥理學和本草療法中是一種草藥,其根部作為膳食補充劑使用。纈草經浸軟、研磨、脫水後被放入方便的包裝中,如膠囊,具有鎮靜和抗焦慮等作用。而16世紀時人們曾利用纈草製作香料。纈草常用於治療失眠,它可以被認為是安眠藥物的替代療法。它有時也被用作鎮靜劑,如在治療某些焦慮症苯二氮平的替代藥物。

人體必需氨基酸中的纈氨酸就是根據此植物命名的。

形態

草本植物,株高1-2米,具有鬚根,有時有狀莖粗短,根粗長,多數,簇生;對生,有時下部互生,為一至三回羽狀複葉,深綠色,長約20厘米,下部葉具柄,上部葉無柄,小葉橢圓形或披針形,葉全緣或有大小不等鋸齒。

聚傘花序密集頂生,小,極為芬芳,直徑4-5毫米,淡粉色、白色薔薇紅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1]

歷史

纈草至少是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被當作一種草藥使用。希波克拉底描述了纈草的特性,之後蓋倫指出其可作為治療失眠的藥物。

瑞典中世紀時期的結婚典禮中,纈草有時候會被新郎戴在禮服上以防精靈嫉妒。

在中國,明代時已有使用纈草的紀錄。歷史上很多國家藥典都曾將纈草作為草藥收錄,《中國藥典》亦曾收錄一種中國纈草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別名馬蹄香)。

日本寬葉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 latifolia)、印度纈草(Valeriana wallichii)和墨西哥纈草(Valeriana edulis)是現代商用製藥的主要原料。

命名

一種說法認為纈草的英文名字Valerian源自拉丁文valere,其意思為「使強壯或健康」,通常認為是指其藥物用途,雖然也有很多人認為也可能是指其強烈的香味;而按照《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1989年)所述,valerian出自人名Valerius的拉丁文形容詞形式。纈草的德語俗名Baldrian源自北歐神話中的神,意為「巴德爾之光」。

纈草又被稱為歐緬草、鹿子草、甘松、穿心排草、大救駕、小救駕、滿山香、七里香、拔地麻、抓地虎、香草、蜘蛛香、貓食菜,英語別稱萬靈草藥(All-heal)。

植物精油

纈草的主要成分是一種顏色從黃綠色到黃棕色的精油,這種精油存在於乾燥的根中[2],含量從0.5%-2%不等,不過平均產量很少超過0.8%。這種含量變化的原因是由於纈草所處自然區位的不同:在乾燥、石質的土壤中,纈草根中所含的精油比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中更豐富。

通常,纈草的根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會失去藥效,因為精油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由多種活性成分組成的精油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讓人有點想起成熟的奶酪。纈草茶不能用沸水沖泡,因為這會使較輕的精油揮發掉。

視頻

纈草小知識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