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罽賓

中文名: 罽賓國

外文名: Kophen

簡 稱: jibinguo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城市: 修鮮城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塞種人

別 名: 凜賓國

農 業: 盛產稻米

罽賓國又作凜賓國、劫賓國、羯賓國,為古代西域國名。位於開伯爾山口附近,是古代中亞內陸地區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名。古希臘人稱喀布爾河為Kophen,罽賓為其音譯。

中國自西漢時期至唐代,罽賓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爾河中下游之間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時期可能包括克什米爾西部。

目錄

歷史

公元前4世紀時,罽賓曾被來自歐洲東南部的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其後屬巴克特里亞之希臘王朝統治。公元前2世紀,塞種人一支越過興都庫什山,占領喀布爾河流域,取代希臘人成為當地的統治者,建都於修鮮城(或循鮮,在今斯利那加附近),即古迦畢試(Kapisa)城,原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所築,稱為高加索之亞歷山大城。此即漢代之罽賓。該國農業發達,盛產稻米。城市生活、商業、手工業都很繁榮。中國與罽賓建立關係始於漢武帝。

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派副使至罽賓。當時罽賓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條重要支線之上,罽賓商人經常來往中國。

公元1~3世紀間,罽賓被興起於中亞的貴霜帝國征服,發展成為佛教中心之一。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有一塞種人(或粟特人)名馨櫱者在卡菲里斯坦重建罽賓王朝。這一王朝至少延續到公元7世紀末,此即晉朝至唐代前期的罽賓,亦譯作迦畢試國。

約在8世紀初,突厥首領阿耶率兵攻殺罽賓王而奪其位,此後之突厥族罽賓王朝即唐玄宗時代之罽賓。罽賓的政治中心遷到犍陀羅(今白沙瓦一帶)。至乾元元年(758),罽賓仍遣使朝貢於唐,此後遂絕。罽賓一詞亦不再出現於中國史籍。

罽賓國,國王治循鮮城,東到長安一萬二千二百里。不屬於西域都護。東北到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六千八百四十里,東到烏秅國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南到難兜國九天的行程,西北與大月氏、西南與烏弋山離相接。

從前匈奴打敗大月氏,大月氏西遷大夏重建統治,大夏君主塞王則南遷到罽賓建國。塞人從此分散,建立了幾個國家。自疏勒向西北,休循、捐毒等,都是從前塞人的後裔。

罽賓國地形寬平,氣候溫和,有苜蓿,雜草奇木有檀、槐、梓、竹、漆。種五穀、葡萄等果類,用糞肥施田。地勢低濕,種稻,冬天吃生菜。其人民精巧,善於雕刻器物,建築宮室,織毛織品,織刺文銹,喜歡做飯。產金、銀、銅、錫,用作器具。有市場。用金、銀鑄錢幣,正面作騎馬紋,背面作人面紋。產封牛、水牛、象、大狗、彌猴、孔雀、珍珠、珊瑚、琥珀、璧流離。其他牲畜輿附近諸國相同。

漢朝從漢武帝時才開始與罽賓交通。當時罽賓人以為與漢相距非常遠,漢兵不能到來,罽賓王烏頭勞劫殺漢朝使者。烏頭勞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遣使者送禮物給漢朝皇帝。漢朝派關都尉文忠送罽賓使者回國。罽賓王又想殺害文忠,文忠察覺了,就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合謀,殺死罽賓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並授給印綬。後來軍候趙德出使罽賓,與陰末赴的關係不好,陰末赴逮捕了趙德,殺死副使又遣使者上書給漢朝皇帝認罪。漢元帝認為罽賓太遠,不接受來使,阻止使者在縣度,不讓他到長安。

漢成帝時,罽賓又遣使者到長安向漢朝皇帝獻禮並認罪,成帝想遣使者回禮,並送回罽賓使者,杜欽向大將軍王鳳建議說:「前罽賓王陰末赴本來是漢朝所立的,後來背叛漢朝。德行沒有超過『有國子民』的,罪過沒有超過『執殺使者』的,罽賓王所以對漢朝不報恩,又不怕誅殺,是自知漢朝距離他們非常遠,漢兵來不了。他們有求於漢朝就低聲下氣地說好話,無求於漢朝就驕橫做曖,永遠不可能心向漢朝。罽賓嚮慕漢朝,不足以幫助漢朝安定西域;就是不附漢朝,也不能夠危害西域。以前國王親自反漢,罪惡在西域暴露,所以朝廷與之斷絕往來;今天又懊悔而派使前來,來的人中沒有國王的親屬貴人,而是一些商賈賤人,以向皇帝獻禮為名,實際是想做買賣。所以我們朝廷派使者護送他們回到縣度,恐怕白白受騙。大凡中原王朝派使者送客人,都是為了防止客人遭受寇害。自皮山以南。有四、五個國並不屬於漢朝。護衛士卒一百餘人,分五批守夜,尚時時遭到侵盜。運糧的驢馬,還需要沿途諸國供食。如果遇小國貧國不能供食,或是凶頑不肯給食,使者雖拿着強大的漢朝的符節,但卻受飢餓于山谷之間,求乞什麼也得不到,過一、二十天就要人和牲畜都死於曠野而不得返回長安。還要路過大頭痛山、小頭痛山,還有赤土、身熱之阪,這些地方都會使人身體發熱,沒有人色,頭痛嘔吐,驢馬牲畜都是這樣。又有三池、盤石阪,道路狹窄之處只有一尺六、七寸,長的有三十里。山險谷深,行路的人,騎馬的和步行的相扶持,用繩索相連引,這樣走二千多里才到縣度。牲畜墜入山谷還未跌到底就粉碎了;人墜入山谷連屍首也收不回來。這些險阻危害多得說不完。聖王分天下為九州,又制定五服,主要是繁盛內地,不求於外。今天的使者是奉皇帝之命,護送蠻夷的商買,勞苦官吏士卒,跋涉於危難之路,中原疲憊不堪,所做都是無用的事,這不是長治久安的計策。現在使者已經接受了皇帝的派遣,可以送到皮山就回來。」王鳳報告了王太后,接受了杜欽的建議。罽賓確實是貪於漢朝皇帝的賞賜和做買賣,所以他們的使者幾年就派來一批。

位置

王治循鮮城,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多,大國也。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東至烏秅國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難兜國九日行,西北與大月氏、西南與烏弋山離接。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物產

罽賓地平,溫和,有苜蓿、雜草、奇木、檀、槐、梓、竹、漆。種五穀、蒲陶諸果,糞治園田。地下濕,生稻,冬食生菜。其民巧,雕文刻鏤,治宮室,織罽,刺文繡,好酒食。有金、銀、銅、錫,以為器。市列。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面。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璣、珊瑚、虜魄、璧流離。它畜與諸國同。

邦交

漢武帝始通罽賓,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烏頭勞死,子代立,遣使奉獻。漢使關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復欲害忠,忠覺之,乃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授印綬。後軍侯趙德使罽賓,與陰末赴相失,陰末赴鎖琅當德,殺副已下七十餘人,遣使者上書謝。漢元帝以絕域不錄,放其使者於縣度,絕而不通。

漢成帝時,復遣使獻謝罪,漢欲遣使者報送其使,杜欽說大將軍王鳳曰:「前罽賓王陰末赴本漢所立,後卒畔逆。夫德莫大於有國子民,罪莫大於執殺使者,所以不報恩,不懼誅者,自知絕遠,兵不至也。有求則卑辭,無欲則嬌嫚,終不可懷服。凡中國所以通厚蠻夷,愜快其求者,為壤比而為寇也。今縣度之厄,非罽賓所能越也。其鄉慕,不足以安西域,雖不附,不能危城郭。前親逆節,惡暴西城,故絕而不通;今悔過來,而無親屬貴人,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故煩使者送至縣度,恐失實見欺。凡遣使送客者,欲為防護寇害也。起皮山南,更不屬漢之國四五,斥候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刀斗自守,尚時為所侵盜。驢畜負糧,須諸國稟食,得以自贍。國或貧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給,擁強漢之節,餒山谷之間,乞匄無所得,離一二旬則人畜棄捐曠野而不反。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里。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里乃到縣度。畜隊,未半坑谷盡靡碎;人墮,勢不得相收視。險阻危害,不可勝言。聖王分九州,制五服,務盛內,不求外。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蠻夷之賈,勞吏士之眾,涉危難之路,罷弊所恃以事無用,非久長計也。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於是鳳白從欽言。罽賓實利賞賜賈市,其使數年而一至雲。

晉高僧佛圖澄曾學佛於此。

罽賓國的誕生

現代阿富汗的主要地段——巴克特里亞,極其類似我國的新疆。處於多種強勢文化交錯的地帶,受多元文化影響,自古至今,這裡曾經受到過希臘文化、印度文化、突厥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的多重影響,也曾經出現過難以界定到底是「中亞國家」還是「印度國家」的罽賓國、大月氏帝國、貴霜帝國、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等地區霸權,其歷史變遷非常複雜有趣,吸引了俺的注意力。

在希臘人統治巴克特里亞的時代,希臘文獻記載,巴克特里亞曾經大舉入侵印度,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誇張性地敘述說巴克特里亞征服了比亞歷山大大帝時代還要遼闊的國土。

佛教典籍和印度的一些文法著作中,零碎地記載着孔雀王朝瓦解後,印度世界遭到了從北方來的外族「耶槃那」人入侵的事跡。這些零散記載都沒有年代,甚至連簡單過程都沒有敘述,但也提到了一些線索。

巴登闍利的文法著作中,偶然提到了印度巽伽王朝(即中國史料中記載的「身毒」國,領土核心在摩揭陀,篡奪孔雀王朝後不能恢復孔雀王朝的疆域)的開國皇帝普士亞密多羅遭遇了北方來的新外族「耶槃那」的進攻。

而正好,在巽加王朝很快衰落後的時代(公元前二世紀之後),印度西北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南的大片區域上,出土的通行錢幣顯示,這裡曾經有一個強大的外族統治者,統治了這龐大的領土,而這個外族統治者,就是希臘文獻記載的希臘人、巴克特里亞的將軍米南德:

米南德(彌蘭陀王)錢幣

而正好,佛教經文中也記載了,曾經有一個在不明時間統治了印度的「耶槃那」人彌蘭陀王。而這個彌蘭陀王,正好和「米南德」的名字吻合,「耶槃那」人,自然也就是巴克特里亞的希臘殖民者了。

米南德在征服印度後,巴克特里亞的國王德米特里歡喜地遷都印度,準備做印度皇帝。然而後院起火,留守巴克特里亞的軍閥攸克拉提德斯擁兵反叛,以臣服塞琉古帝國的代價在巴克特里亞稱王。

擁兵造反的新巴克特里亞國王——攸克拉提德斯的錢幣

茲後德米特里國王不知所蹤,根據錢幣、銘文及佛教經文的零碎記載,巴克特里亞所征服的印度領土已經被米南德(彌蘭陀王)統治了。

但是,造反的新王攸克拉提德斯也遇到了麻煩,那就是一老一新兩個遊牧蠻族。

一個,便是老敵人,西北方的安息國(即波斯帝國帕提亞王朝),安息人並非波斯人,而是波斯邊緣的大益遊牧人,此時依然保留遊牧習氣。安息人的進攻,使巴克特里亞在西部喪失了許多國土。

希臘人的老敵人——波斯人的親緣蠻族安息人

一個,則來自東北方向,是翻越帕米爾高原來的新敵人——伊塞頓人。

從我國新疆出走中亞的伊塞頓人

安息人一直就是希臘人的敵人,安息人和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戰爭也打了好長時間了,這個強敵自不待言。伊塞頓人希臘人也早就有了解,一般都歸入廣義的塞人之中,據希羅多德記載,馬薩格泰人(曾經殺死過波斯的居魯士大帝的那個遊牧民族)就是被伊塞頓人擊敗後遷徙中亞的。伊塞頓人則是被阿里馬普斯人擊敗後遷徙到大略伊犁和伊塞克湖一帶的。

而正好……中文文獻里雖然找不到什麼阿里馬普斯人,但記載了在月氏、烏孫之前,生活在伊犁的主要人群,是塞人,也就是一般說的伊犁塞人。

也就是說,希臘人記載的伊塞頓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記載的伊犁的「塞種」。

在譚其驤的秦朝歷史地圖上,我們還能在新疆邊緣找到他們的標註:

伊塞頓人為什麼要遷徙呢,因為他們遭遇了更東方的遊牧民族月氏人的進攻,《漢書》記載「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懸度,古代帕米爾高原通往巴克特里亞的一處隘口)。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

因為匈奴崛起,擊敗了曾經中國邊緣遊牧民族中最強盛的月氏。月氏被迫西遷,西遷到伊犁後,大月氏擊破伊塞頓人,殺死塞人國王。鵲巢鳩占,在別人的領土上延續了自己的國家。

被月氏人擊敗的伊塞頓人,不甘心受月氏的統治,於是有部分南遷帕米爾高原,並在帕米爾高原集結了四個部落的力量。根據希臘人記載,這四個部落分別名叫:asii、tochari、pasiani、sacarauli。

這四個部落,余太山老先生猜測,分別是中文記載的「允姓之戎」、「吐火羅」、「月氏」、以及莎車國。

吐火羅和莎車國的推測可能還靠點譜,允姓之戎和月氏……這個有點離譜了,諧音都不諧音。而且余太山老先生在解釋pasiani時為了能拼寫成月氏的古音,認為p是g……

不過從此後的西域小國林立的角度看,伊犁塞人或者說伊塞頓人可能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大月氏是橫掃了這裡,殺了最強大的一個國王而已。大月氏人要從甘肅遷徙到伊犁,肯定會路過吐火羅人生活的新疆中部和東部區域,或許便趕跑了一股吐火羅人。

到了大月氏霸占伊犁後,這伙逃難的吐火羅人和其他被大月氏趕出家園的塞人選擇了結盟,結盟的塞人中可能有還沒有被月氏滅亡但危若累卵的莎車國,以及其他兩個暫時不知道來源的塞人部落或者小國。四家合力後,他們選擇不跟月氏人為敵,而是翻越帕米爾,西遷中亞。

所以說,入侵巴克特里亞的所謂伊塞頓人四個部落,其實大概是三個伊塞頓部落、一個吐火羅的部落。

四個部落在大約公元前二世紀中後期,忽然出現在帕米爾山口,然後先西進攻入費爾干納,再南下直搗巴克特里亞,最終滅亡了希臘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大約,是三個部落的伊塞頓人習慣遊牧,喜歡費爾干納和帕米爾,而吐火羅那個部落則已經適應定居,所以入主巴克特里亞。於是我國史料就從此把巴克特里亞叫大夏(吐火羅的一種音譯)了。

然而這四個部落也並非一條繩,他們在滅亡巴克特里亞王國後開始互相攻伐。巴克特里亞王國雖然滅亡,但是巴克特里亞的舊勢力依然存在,於是此時的巴克特里亞和費爾干納,就處於一種在漢人看來「無君長」的混亂中了。

大概過了十來年,正在勾心鬥角的伊塞頓三部和吐火羅一部以及巴克特里亞的舊貴族勢力們,忽然發現……從費爾干納方向,大月氏人來了……

原來,烏孫和匈奴聯軍殺入伊犁,月氏人再次大敗。抱着薅羊毛的心態,月氏王下令集結力量再次西遷,至於往哪兒遷呢?反正跟着被他們攆走的塞人走的方向就行了嘛……

接着,大月氏就此攻入了費爾干納,然而選擇費爾干納作為新的家園。大月氏的兵峰又直抵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境內的各種土著勢力紛紛投降,於是大月氏在巴克特里亞分封了五個土著軍閥為翕侯,羈縻了巴克特里亞。

而此時,還盤踞在帕米爾高原邊緣的懸度的一股塞人,又收攏了一些逃難塞人繼續南遷,最終在克什米爾周圍,一個叫毛烏斯maues的塞人首領,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罽賓國。

罽賓錢幣上騎馬的毛烏斯國王

漢書》記載: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毛烏斯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其信息,但他的錢幣流通於印度西北,可見即便不是他本人,他的子孫也完成了征服北印度的偉業。而他的子孫呢,則出現在了羅馬和漢朝雙方的史料中。

毛烏斯的兒子烏頭勞(Vonones)自恃自己是印度皇帝王中之王,多次劫殺漢朝使者。烏頭勞死後,漢朝派文忠出使罽賓,文忠聯合希臘裔的軍閥陰末附(此人對應錢幣學上的誰還有爭議),推翻了烏頭勞的兒子,扶立陰末附。陰末附接受漢朝冊封后,正式成了罽賓國的新國王。也就是國際史學家稱呼的「印度-塞人王國萬王之王」。[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