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伯特·卡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特·卡根

圖片來自militarist-monitor

出生    1958年9月26日 希臘雅典

母校    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利堅大學

政黨    美國共和黨

羅伯特·卡根英語:Robert Kagan,1958年9月26日),生於希臘雅典,是一名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專欄作者和外交政策評論員。卡根通常被認為是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將自己定義為一名「自由干涉主義者」。[1]

卡根是新保守主義色彩的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的聯合創始人之一[2][3][4],他同時也是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以及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員[5]。他曾經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做外交政策顧問,也向民主黨人,比如總統奧巴馬任內的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做過顧問。他為《華盛頓郵報》每月撰寫國際事務的專欄,亦是《新共和》雜誌的特約編輯。

家庭背景

羅伯特·卡根的父親唐納德·卡根耶魯大學古典和歷史系的斯特林教授,是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歷史的專家。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Kagan是一名軍事歷史學家和作家。卡根1980年從耶魯獲得文學士學位,並且從1979年起為《耶魯政治月刊》擔任首席編輯並幫助其重整。[6]他隨後從哈佛大學約翰·F·肯尼迪政府學院獲得碩士並從位於華盛頓特區美利堅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卡根的妻子是美國外交官維多利亞·紐蘭[7],她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政治成就

1983年羅伯特·卡根為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傑克·肯普擔任外交政策顧問。1984至1986年,在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任內,他擔任美國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的演講稿撰寫人並作為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研究員之一。1986至1988年,他在美國國務院美洲事務局任職。1997年,卡根與威廉·克里斯托爾William Kristol聯合創立了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自1998年至2010年8月,卡根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2010年9月他被任命為布魯金斯學會美國中部和歐洲高級研究專員。[8][9][10][11]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他為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擔任外交政策顧問。[12][13]

卡根還分別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14]約翰·克里[15]任下的國務院外交政策委員會任職。他還是智庫外交政策倡議Foreign Policy Initiative董事會成員之一[16]

政治學家安德魯·巴切維奇Andrew Bacevich在對卡根的著作《歷史的回歸與夢想的終結》評論中稱他為「首席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理論家」[17]。《衛報》在人物介紹中稱卡根對其「新保守」的頭銜感到「不適」並稱「他堅稱他在美國傳統中無疑是『開明』而『進步』的」[18]。2008年,卡根在《世界事務》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保守國度:新保守主義,約1776年》的文章,將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定義為對美式道德施用於世界的一種正直信念,對美國保持孤立的支持,對美式自由與民主輸出的促進,對美國霸權的信任[19],對美國軍事力量的自信以及對國際機構的不信任[20]。卡根將他的外交政策形容為「深深地紮根於美國歷史並且廣泛地被美國人民所共識」[21]

2006年,卡根寫道俄羅斯中國是「自由主義當今面臨的挑戰」中最棘手的:「俄羅斯和中國也不歡迎自由的西方世界為促進全球自由政治所作出的努力,尤其是在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戰略地帶。……不幸的是,自由主義當今面臨的挑戰可能不僅只有基地組織,甚至它都不算是最大的挑戰。

寫作

卡根是《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也是《新共和》和《旗幟周刊》的特約編輯。他同時還為《紐約時報》《外交》《華爾街日報》《評論Commentary (magazine)》《世界事務World Affairs》和《政策評論Policy Review》等撰寫文章。

根據卡根的觀點文章《鮑威爾的問題》(《華盛頓郵報》, 2000年7月23日),學者蓋伊·羅伯茨稱「這位新美國世紀計劃的聯合創始人尋求解釋其核心矛盾」——新保守主義者們與克林·鮑威爾之間立場的矛盾[22]。文中卡根寫道:

鮑威爾的問題在於他在政治上和策略上的判斷力。他相信如果沒有廣泛的民眾支持美國就不應該捲入紛爭,但他又不相信民眾會支持任何事情。這種死板的邏輯幾乎讓我們喪失了冷戰後所有能想到的干預機會。[23]

作家克拉倫斯·勞森形容卡根在這篇文章中「為薩達姆·侯賽因仍留存着勢力」而責怪鮑威爾。[24]

在後續的評論文章《聚焦克林·鮑威爾》(《費城詢問報》, 2002年2月12日)中,卡根讚揚鮑威爾「立場明確地維護了新布什主義」並對「在伊拉克」的政權更迭表明了「他的支持」。[25]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卡根的著作《天堂與實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國與歐洲》出版並造成了一時的轟動。書中他稱歐洲更傾向於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而美國則用一種更「霍布斯式的」觀念,認為某些分歧只能由武力解決,他寫道:「美國人來自火星而歐洲人來自金星。」(火星即戰神Mars,金星即愛神Venus)伊沃·達爾德在紐約時報的書評中寫道:

當涉及國家惠利,查明威脅,界定挑戰,制定並實施外交與防禦政策時,美國和歐洲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總結起來,就正如卡根先生所寫的,已經成為名言的『美國人來自火星而歐洲人來自金星。』[26]

卡根的在另一本著作《危險的國家: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2006)中有力地反駁了一個他認為被普遍誤解的觀點——美國自誕生起就是一個孤立主義者。本書獲得了由喬治城大學頒發的普格德圖書獎[27]

卡根的文章《美國衰落的神話》(《新共和》, 2012年2月2日)[28]獲得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正面評價。《外交政策》在報道中稱奧巴馬總統「花了十多分鐘談論……它每一個段落的觀點。」[29]本文節選自他的著作《美國締造的世界》(2012)。

視頻

Discussing the Future of the Liberal World Order with Robert Kagan

主要著作

英文版:

  • A Twilight Struggle: American Power and Nicaragua, 1977-1990. (1996) ISBN 978-0-028-74057-7
  • 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with William Kristol (2000)
  • Of Paradise and Power: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 (2003) ISBN 1-4000-4093-0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06) ISBN 0-375-41105-4
  • 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the End of Dreams. (2008) ISBN 978-0-307-26923-2
  • The World America Made. (2012) ISBN 978-0-307-96131-0

中文版:

  • 《天堂與實力 : 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國與歐洲》, 新華出版社, 2004
  • 《危險的國家 : 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 《天堂與權力 : 世界新秩序中的美國與歐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 《歷史的回歸和夢想的終結》,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 《美國締造的世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Events in Iraq Open Door for Interventionist Revival, Historian Says, Jason Horowitz, New York Times, June 15, 2014
  2. Stelzer, Irwin. The neocon reader.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4: 312. ISBN 0-8021-4193-5. Robert Kagan... Co-founder with William Kristol of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PNAC). 
  3. About PNAC
  4. PNAC. Robert Kagan. [18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2月28日). Robert Kagan is co-founder with William Kristol of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5. Membership Roster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ww.cfr.org.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6. Robert Kagan '80 follows father but forges own path. Yale Daily News. 2005-10-27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9). 
  7. "Washington Talk, New York Times, March 3, 1988.
  8. Robert Kagan joins Brooking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0-11.
  9. Profile on 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it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05-14.{
  10. Robert Kagan, "I Am Not a Straussian", Weekly Standard 11: 20 (February 6, 2006)
  11. "Robert Kagan Follows Father but Forges Own Path"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3-19., Andrew Mangino, Yale Daily News
  12. Foreign policy: 2 camps seek McCain's ear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5-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13. Reynolds, Paul. Not the end of history after all. BBC News. 2008-04-29 [2008-04-29]. 
  14. Inaugural Meeting of Secretary Clinton's Foreign Affairs Policy Board. [201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15. Current Board Members", State Department webpage. Retrieved 2015-03-29.
  16. Directors and Staff. The Foreign Policy Initiative.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2月22日). 
  17. Andrew J. Bacevich, "Present at the Re-Creation: A Neoconservative Moves On,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8.
  18. Beaumont, Peter. A neocon by any other name. The Guardian (London: GMG). 2008-04-26 [18 March 2012]. ISSN 0261-3077. OCLC 60623878. 
  19. [1] The Right Nation: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 2005, pp. 217-18
  20. Fettweis, Christopher J. The Pathologies of Power: Fear, Honor, Glory, and Hubris in U.S. Foreign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66. ISBN 9781107512962. 
  21. Colvin, Mark. America still capable of military strikes: Robert Kagan. abc.net.au. 2004 [18 March 2012]. 
  22. [2] US Foreign Policy and China: Bush’s First Term, Guy Roberts, Routledge, 2014, p. 53
  23. [3] Washington Post, "Problem with Powell", Robert Kagan, July 23, 2000
  24. [4] Colin Powell and Condoleezza Rice: Foreign Policy, Race, and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Clarence Lusane, Praeger, 2006, pp. 89-90
  25. [5] |date=20150402145433 }} Spotlight on Colin Powell, Robert Kagan, Philadelphia Inquirer, February 12, 2002
  26. Ivo Daalder, Books of the Times, March 5, 2003.
  27. Georgetown Awards 2007 Lepgold Book Prize.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0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9). 
  28. Robert Kagan. Not Fade Away: The myth of American decline.. The New Republic. 11 January 2012 [2012-02-19]. 
  29. Josh Rogin. Obama embraces Romney advisor's theory on 'The Myth of American Decline'. Foreign Policy. 26 January 2012 [2012-02-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