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蘇爭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蘇爭霸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美蘇爭霸

時間: 1947年3月至1991年12月

主要國家: 蘇聯,美國

結束標誌: 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

美蘇爭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着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美蘇爭霸分為三個階段。[1]

三個階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係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係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誌着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爭霸過程

第一時期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美國直到1933年才承認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元旦,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作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能夠結成聯盟。但是,戰爭結束後,美蘇聯盟破裂,轉變為冷戰和爭霸。

第二時期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誌。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第三時期

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和國際關係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開始對蘇聯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1956年召開了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把「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作為蘇聯對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緩和美蘇緊張關係,尋求美蘇共處合作,平起平坐,共同來主宰世界事務。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都使美蘇關係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有利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

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科技強國,美國推行稱霸世界的戰略使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愈演愈烈。50年代後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逐漸形成。

第四時期

美蘇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產階級陣營的對抗;美蘇爭霸是爭奪世界霸權的衝突,它超過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美蘇冷戰是除戰爭以外的敵對和對抗行動;美蘇爭霸則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如美軍侵略越南和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美蘇冷戰和爭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在實質和結果上是一致的。

爭霸開始的標誌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期間發表的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闡述了「杜魯門主義」(開始的重要標誌)

爭霸的表現

柏林牆築起,軍備競賽,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爭霸結束

1991年12月底,(東歐劇變1989年)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

歷史思考

美蘇冷戰爭霸四十多年,對戰後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多方面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思考。

教訓一

人類社會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戰後,美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政策;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實行大國沙文主義。美蘇爭霸是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沉痛;世界人民必須永遠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教訓二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損人又害己。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投入巨額軍費開支。1970年,蘇聯軍費的絕對額首次趕上美國。1977年,蘇聯軍費的絕對額為1300億美元,同年美國是1130億美元。美蘇巨額軍費開支,不利於內經濟的發展。1980年,美國國債高達2600億美元;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訓三

美蘇爭霸,使人類處於核大戰的威脅之下。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幾乎導致了美蘇核大戰。美蘇兩國的核武器能把人類毀滅數十次。

但另一方面,美蘇冷戰爭霸,兩極格局對峙近半個世紀,並沒有爆發世界大戰和核大戰,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顯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別是在當代高科技條件下如果發生核大戰,不可能有勝利者,只有交戰的雙方甚至整個人類的毀滅。這使美蘇雙方都不敢輕意發動世界大戰和核大戰,只能實行核威懾。世界人民,包括美蘇兩國人民都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也使美蘇不可能發動世界大戰和核大戰。

教訓四

美蘇爭霸,都企圖把自己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及其價值觀念強加到別國社會之上,並要推廣到全世界。這是以錯誤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處理國家國際間的關係。我們必須認識並承認世界社會的多樣性,統一性,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蘇爭霸的局面結束,世界格局出現了多極化趨勢。正在形成的多極化世界格局,是開放型的世界戰略格局,較之美蘇爭霸的格局,是歷史的進步,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