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於1997年4月正式成立,孫家棟院士任主任委員。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經過收詞、審查、整理、查重、補充、反覆修訂和複審,於2004年9月完成了上報稿。2005年《航天科學技術名詞》正式公布,共公布航天科學技術名詞7587條。

歷屆成員組成

第一屆

主任:孫家棟

副主任:莊逢甘 謝光選 劉景生

委員:於翹 王心清 王希季 王瑞銓 史長捷 匡定波 朱美嫻 朱毅麟 李大耀 李芙蓉 李若勝 楊嘉墀 鄒昌輝 張貴田 張履謙 陳芳允 陳道明 羅海銀 鄭元熙 趙夢雄 柯受全 都亨 徐乃明 黃文虎 黃培康 戚發軔 崔爾傑 崔國良 崔紹春 傅炳辰 焦世舉 童鎧 蔡鶴皋 潘科炎 魏金河

辦公室成員:李芙蓉 張弛 崔紹春 王亞冬 季漫

相關資訊

《航天科學技術名詞》(2005)

本書是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內容包括航天學(綜合術語)、航天運載器[1]、航天推進、航空控制與導航等18部分,共收詞7587條。是科研、教育、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部門應遵照使用的航天科技規範名詞。

航天科技推動大國發展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世界前進的步伐同時也在推動着科技的發展。從手工業到農業再到工業的一步步發展,從手動到半自動再到全自動的一步步改革,從古時候出行的徒步、騎馬到18、19世紀的蒸汽火車、輪船再到20、21世紀的高鐵、飛機;都代表了科技的變革,科技就像一個能讓國家改頭換面的機器似的,每一次科技的變化都能讓一個國家發生翻天覆地面貌,就像翻開新的一頁似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處在追趕世界科技腳步的過程中。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2],伴隨着「東方紅,太陽升」歌曲在太空的響起,我國成功步入探索太空的眾多國家行列之中。在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在沒有先進計算設備的輔助下,甚至在國際上眾多國家的反對聲中,我國科學家憑藉着堅強的毅力、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不斷探索,反覆試驗,最終成功為我國航天科學事業開啟新的篇章。

50多年來,中國奔向浩瀚星河的步伐已愈發堅定豪邁。從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北斗服務全球,我國航天事業可謂是走出了一條輝煌的大道。

在建黨一百周年來臨之際,我國科學事業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不僅僅在航空航天的探索上有着卓越的成績,而且還在國際航空航天發展中有着重要的話語權。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神舟十二號搭載了無線網絡,不旦旦可以視頻通話,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三位宇航員的生活工作動態。這次神舟十二號三位宇航員的生活工作活動區域比之前寬敞,網友評論其為「由單間升級成大平層」,這次也給航天員配備了120餘中航天食品,可以做到一日三餐不重樣,還可以「點外賣」!這些變化都體現我國航天科技的飛速進步,我國航天科技事業正迎來由大向強的飛速發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航天科技事業正在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着宇宙太空。回首歷史,展望未來,我國在航天科技事業上的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正因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每一步都踩實踏穩,才有了如今我國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大好局勢。我們要趁這大好局勢乘勝而上,加快科技強國的建設步伐,讓中國成為科技大國,遙遙領先在世界各國之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