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市人民政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市人民政府,是蘇州市的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是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對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負責並報告工作,在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閉幕期間,向蘇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蘇州概覽

蘇州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總面積8657.32平方公里。全市地勢低平,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太湖水面絕大部分在蘇州境內,河流、湖泊、灘涂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6.6%,是著名的江南水鄉[1]

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2016年平均氣溫16.9℃,降水量1745.5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較多,出產蓮藕、芡實、茭白等水生作物。特產有鴨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碧螺春茶等。長江刀魚、陽澄湖大閘蟹和太湖白魚、銀魚、白蝦等為著名水產品。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歷史,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為獨特風貌,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816處,其中國家級59處、省級112處。

蘇州是全國重點旅遊城市。平江、山塘歷史街區分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歷史文化名街。現有保存完好的蘇州園林60餘個。拙政園、留園[2]、網師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虎丘、盤門、靈岩山、天平山、虞山等都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太湖絕大部分景點、景區分布在蘇州境內。

政區沿革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4000多年歷史。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泰伯、仲雍南來,號勾吳。春秋時,東周壽夢於公元前585年稱王,建吳國,吳王闔閭於公元前514年始建蘇州城,為吳國都城。戰國時先後屬越、楚,秦代建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漢代設吳郡。三國時屬孫權吳國。南朝時屬梁,設吳郡。隋開皇9年(589年)始稱蘇州。宋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為治所。1356年張士誠改稱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稱蘇州府。清代續為蘇州府。民國元年撤蘇州府,設吳縣。1928年建蘇州市,1930年撤銷,復稱吳縣。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區兩個行政區。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蘇州市曾兩次劃歸蘇州專區。1953年至1957年,無錫、江陰、宜興和武進4縣先後劃歸蘇州專區。1956年初,宜興劃歸鎮江專區。1958年初,蘇州專區與松江專區合併。是年7月,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11月原松江專區所屬各縣劃歸上海市。1961年,從常熟、江陰劃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縣。1983年初,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蘇州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1市(常熟)5 縣(沙洲、太倉、崑山、吳縣、吳江)和平江、滄浪、金閶、郊區4個區。之後,5個縣先後撤縣建市,其中沙洲縣更名為張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後從吳縣及郊區劃出部分鄉鎮,分別設立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區更名為虎丘區。2001年初,吳縣市撤銷,併入蘇州市區,設立吳中、相城兩區。2002年,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合併。2012年9月,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行政區域設立為姑蘇區,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2016年末,全市共有55個鎮、41個街道、1034個行政村、1126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蘇州市總面積8848.42平方公里(含太湖水域面積),其中市轄區面積2742.62平方公里。2012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49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6.91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2年全市戶籍總人口647.81萬人,其中市區戶籍人口328.99萬人。

蘇州市共轄5個市轄區: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蘇州高新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1個縣級行政管理區即蘇州工業園區;4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崑山市太倉市

視頻

蘇州市人民政府 相關視頻

蘇州市人民政府市長曲福田講話
蘇州政府提出打造「高級樞紐城市」通蘇嘉勇鐵路力爭開工

參考文獻

  1. 中國風韻 | 江南水鄉,搜狐,2019-04-25
  2. 中國四大名園之留園 ,搜狐,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