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是大戟科重陽木屬的常綠喬木,高達40m,胸徑1m。樹皮褐紅色,光滑。適宜庭園樹和行道樹種植,也可在草坪、湖畔、溪邊、堤岸栽植,木材紅褐色可供建築、橋樑、車輛、造船、礦柱、枕木等用。果肉可釀酒。種子含油量30-54%,供食用,也可作潤滑油。樹皮可提取紅色染料。葉可作綠肥,也可治無名腫毒。根有祛風消腫作用,主治風濕骨痛、痢疾等。
中文學名 | 茄苳 | 科 | 大戟科 |
拉丁學名 | 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 屬 | 重陽木屬 |
別 稱 | 常綠重陽木、秋楓樹 | 分布區域 | 中國秦嶺、淮河以南,至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等地 |
特 征 | 樹皮褐紅色,光滑 |
目錄
- 簡介
- 形態特徵
- 主要價值
- 分布範圍
簡介
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是大戟科重陽木屬的常綠喬木,又稱秋楓、萬年青樹、赤木、加冬、秋風子、木樑木、加當,高達40m,胸徑1m。樹皮褐紅色,光滑。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長7--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緣具粗鈍鋸齒(2--3個/cm)。圓錐花序。果球形,較大,徑8--15mm,熟時藍黑色。花期3--4月,果9--10月成熟。初春時期會有換葉現象,老葉掉落之後就會開花並同時吐出新葉,因此又稱重陽木。為三出複葉,互生,小葉呈卵形或略V字型,葉前端尖,葉緣有明顯的鋸齒狀;屬於雌雄異株,因此下回見到滿樹的果實,那肯定是雌株[1]
形態特徵
常綠或半常綠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2.3米;樹幹圓滿通直,但分枝低,主幹較短;樹皮灰褐色至棕褐色,厚約1厘米,近平滑,老樹皮粗糙,內皮纖維質,稍脆;砍傷樹皮後流出汁液紅色,干凝後變瘀血狀;木材鮮時有酸味,干後無味,表面槽棱突起;小枝無毛。三出複葉,稀5小葉,總葉柄長8-20厘米;小葉片紙質,卵形、橢圓形、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5厘米,寬4-8厘米,頂端急尖或短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至鈍,邊緣有淺鋸齒,每1厘米長有2-3個,幼時僅葉脈上被疏短柔毛,老漸無毛;頂生小葉柄長2-5厘米,側生小葉柄長5-20毫米;托葉膜質,披針形,長約8毫米,早落。花小,雌雄異株,多朵組成腋生的圓錐花序;雄花序長8-13厘米,被微柔毛至無毛;雌花序長15-27厘米,下垂;雄花:直徑達2.5毫米;萼片膜質,半圓形,內面凹成勺狀,外面被疏微柔毛;花絲短;退化雌蕊小,盾狀,被短柔毛;雌花:萼片長圓狀卵形,內面凹成勺狀,外面被疏微柔毛,邊緣膜質;子房光滑無毛,3-4室,花柱3-4,線形,頂端不分裂。果實漿果狀,圓球氣形或近圓球形,直徑6-13毫米,淡褐色;種子長圓形,長約5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0月。[2]
主要價值
散孔材,導管管孔較大,直徑115-250微米,管孔每平方毫米平均11-12個。木材紅褐色,心材與邊材區別不甚明顯,結構細,質重、堅韌耐用、耐腐、耐水濕,氣干比重0.69,可供建築、橋樑、車輛、造船、礦柱、枕木等用。果肉可釀酒。種子含油量30-54%,供食用,也可作潤滑油。樹皮可提取紅色染料。葉可作綠肥,也可治無名腫毒。根有祛風消腫作用,主治風濕骨痛、痢疾等。
園林:成熟的果實為深褐色的漿果,雖可以食用但具有澀味,卻是小鳥喜愛啄食的果子。為公園、行道樹常見的綠化樹種,目前已被普遍大量栽植。
藥用:可治肺虛久咳。用於久瀉久痢、瀉痢日久、氣陷腸滑。
分布範圍
產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常生於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潮濕溝谷林中或平原栽培,尤以河邊堤岸或行道樹為多。幼樹稍耐蔭,喜水濕,為熱帶和亞熱帶常綠季雨林中的主要樹種。在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特別良好。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寨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和波利尼西亞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爪哇。喜光,耐水濕,耐寒性不如重陽木,生長快。用途同重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