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陽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陽鎮,隸屬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是大埔縣1961年以前的縣治 ,位於粵閩兩省三縣交界處,是粵閩兩省三縣十二個鄉鎮的重要貿易集散地,是廣東省首批中心鎮之一。省道S221、出省道線S332線和梅大高速公路、梅坎鐵路貫穿全鎮,是龍汀、潮汕交通樞紐。據史料記載,從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茶陽鎮設為義招縣,公元607年為萬川縣,公元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設置為大埔縣縣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直至1961年縣治方遷往湖寮鎮。茶陽鎮於1985年被列為大埔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茶陽古街、甜祝、高乾自然村被大埔縣委、縣政府列為古街區、古村落保護;2011年,群豐村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012年,茶陽鎮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3月,茶陽鎮被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鎮轄區面積288.81平方公里,下轄26個村和1個街道社區,共34739人(2017年)。其中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共1.2萬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7709畝,其中水田面積21662畝。糧食以水稻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蜜柚竹木資源非常豐富,林業用地面積2.42萬公頃。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歷史沿革

茶陽是大埔縣老縣城,建縣城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歷來人才輩出,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石牌坊、古城牆、關岳廟等文物景觀,鎮府內由第一任縣令栽種的古榕樹更是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像征着茶陽的繁榮與昌盛。2000年5月,該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

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便利的交通,以及作為老縣城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造就了茶陽商賈雲集,商貿繁榮的繁華盛世,目前,城區有新老街道25條,店鋪2200多間,從業人員5200多人。同時,茶陽境內企事業單位眾多,目前還設在茶陽的企事業單位有35家。另外,2003年,縣委、縣政府在茶陽仙基坪設立了大埔縣茶陽商貿生產基地以及沿汀江設立汀江工業走廊,設立商貿生產基地以來,共引進企業5家,投資總額超億元。大埔地處廣東 省東北部,全縣有人口50多萬,海外僑胞50多萬,縣內居民均為客家人,是廣東省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大埔縣歷史悠久,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屬義安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併入海陽縣,屬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屬海陽縣光德鄉。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1949年解放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梅縣地區。1988年始屬梅州市。 茶陽古鎮位於汀江下游,毗鄰福建永定,原為大埔縣老縣城,建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歷來人才輩出,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石牌坊、古城牆、關帝廟等文物景觀,鎮府內由第一任縣令栽種的古榕樹更是鬱鬱蔥蔥、枝繁葉茂,象徵着茶陽的繁榮與昌盛。2000年5月,該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河流和陸路交通,曾造就了茶陽古鎮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的繁華盛世。古鎮依河而建,四面青山環抱,綠水纏繞,老街商鋪鱗次櫛比,房屋屬磚木結構,黑瓦灰牆,木板騎樓,杉木鋪面,處處顯露出古樸情韻。 [1]

茶陽鎮:大埔縣轄鎮。明嘉靖五年建縣城於茶山南麓,故名茶陽,1960年改附城區,為舊縣治。1958年改埔城公社,後更名茶陽公社。1961年春,縣治遷回湖寮鎮後,將茶陽公社分為茶陽、青溪、長治、古村4個公社。1963年古村公社又併入茶陽公社。1986年建鎮。位於縣境北部,汀江下游。東北與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相鄰。距縣府18公里,面積214.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茶陽鎮位於汀江下游,大埔縣北部,粵閩兩省三縣十二個鄉鎮交界處,是全縣三個中心鎮之一。全鎮下轄26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街道社區居委會,共34739人(2017年)。街道社區居委會下設10個居民小組,有3022戶13397人。街道城區水陸交通便利,境內汀江、小靖河、漳溪河三條河流交匯於獅子口後經汀江流入韓江源頭----三河;省道茶上線、白三線貫穿全鎮,梅坎鐵路在茶陽設貨運站,是龍汀、潮汕交通樞紐。全鎮轄區面積288.81平方公里,現有城區面積2平方公里,新規劃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

經濟概況

一、發揮便利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經濟

茶陽是粵閩兩省3縣12個鄉鎮商貿集散地,位於汀江下游,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省道茶上線、白三線和閩粵大動脈梅坎鐵路及梅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非常便利,是福建龍汀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交通樞紐。該鎮在積極發展邊貿經濟的同時,加大農業、林業、礦業和旅遊業發展力度,積極引導群眾結合山地氣候、土壤錯位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建設一批精緻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培育了10多家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抓好茶陽食品工業園區的建設,主打酒產業和新興食品工業,目前已有廣東三河壩酒業有限公司、衎衎實業(王老吉)有限公司、新泰酒廠等企業建成投產。同時,以比鄰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福建永定土樓的優勢,加快建設"進士文化產業園"景區、"甜祝紅色生態休閒區 "景區和 "南洋古道騎樓群商貿文化區",並把這些旅遊景區納入福建永定土樓黃金旅遊線路,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同發展。

二、高標準規劃編制提升古鎮品位

緊緊圍繞大埔縣"創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一定位,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先行。按照《大埔縣城市總體規劃》第二次修編成果要求,認真抓好茶陽具有縣城功能的中心鎮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委託廣州規劃設計院景觀與旅遊規劃設計所進行規劃編制。同時,積極配合上級有關單位和專家做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性規劃修編工作,對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修繕;抓好汀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帶的規劃,委託嘉應學院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編制了《大埔縣"進士文化產業園"4A景區》《大埔縣甜竹3A級生態休閒旅遊區》的規劃設計》《南洋古道騎樓群商貿文化區》規劃,生態健康和文化旅遊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高效能建設管理優化人居環境

該鎮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幸福宜居家園。近年來,共投入1億多元全面實施鎮區擴容提質工程,對城區建設路、東升路等主要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完善主要街道和公共場所的亮化、綠化工程,方便街道居民的交通出行和中、小學生上學;完成城區防洪堤圍工程建設、省道建設、自來水管網改造、污水管網改造、茅坪甜竹遊客服務中心和高乾紅色展廳及相關旅遊公路建設等,全方位升級改造全市最大的鎮級文化廣場--茶陽文化廣場,大大提高了人居環境質量。同時,針對市政管理這一難點,該鎮將全鎮城區環境衛生打包推向市場,實行市場化運作,以每年100萬元向社會購買服務,由業主負責聘請環衛工人劃段包片清理城區垃圾,確保了垃圾清理定人、定崗、定時,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實現了"花少錢、辦大事、辦好事"目的。如今的茶陽古鎮井然有序、衛生整治、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古城煥新姿,好一副"人間仙景"。

企油餅

在廣東梅州地區,說到客家的餅不少人會想到「企油餅」,企油餅是梅州大埔茶陽的傳統特色小吃,外出鄉賢或前來旅遊者均會捎帶幾筒作為「等路」,深得消費者的喜愛。企油餅和月餅一樣都是餅,但是甜而不膩,非常適合在中秋賞月的時候品嘗。以前的時候,茶陽經常發生水浸街,在雨季來時就會儲備企油餅為乾糧,所以老一輩人都叫企油餅為大水餅,而如今企油餅從以前抗洪搶險的糧食慢慢變革為現在多種口味的休閒點心。 大埔縣茶陽鎮特產企油餅 [2] 與梅縣松口鎮的企爐餅的外形有幾分相似,企油餅表層的顏色比企爐餅的稍微深一些,個頭小一些,但比企爐餅厚,正面看同樣中間略微都有些凹陷,餅的內餡所包餡料都差不多。企油餅是大埔縣的客家美食之一,先在已經是家喻戶曉了。時至今日,"企油餅"的製作工藝逐漸改進,質量日益提升,外出鄉賢或前來旅遊者均會捎帶幾筒做為"等路",深得民眾鍾愛。 鄭育才是大埔縣茶陽鎮美春糕餅店第三代傳人,祖輩很早就在大埔茶陽鎮上製作企油餅,「我祖父鄭榮添是美春糕餅店的創始人,企油餅流傳至今將近百年,很久以前茶陽洪水泛濫,遭遇洪水時老百姓煮食不方便,又無其它乾糧可以充飢,於是我祖父在當時就創造了這種『大水餅』。」

據介紹,企油餅的餡料比企爐餅多了陳皮、糖粒、糖度也厚一些。製作的時候,原料主要有麵粉、芝麻、白砂糖、瓜仁、黑芝麻等;企油餅的餅皮酥軟,現在作內餡的糖也比以往減少了一些,加入陳皮是為了提升口感。

製作企油餅的工序如下:將麵粉加入發酵水適量慢慢揉搓成團,讓其發酵,(發酵時間要5-6小時),再將麵團加入白糖揉槎均勻至有韌性後就可以製作,將面捏成小團,再將小麵團捏起用手指按住兩邊,將準備好的餡料(花生碎、芝麻、瓜仁、糯米粉、陳皮、糖、植物油等攪拌均勻)放入,再把口捏緊朝下倒放,用模具壓扁成圓餅狀,將烤具里刷上一層植物油,再將做好的麵餅放入,烤制10分鐘左右,再翻至另一面再烤制10分鐘,兩面烤成金黃色便能出爐。現在平均每個爐可以製作30—40個,通常一個在1.2兩左右。

企油餅還有個有趣的民間傳說:太寧村以前住着一戶鍾姓人家,在茶陽圩鎮上以販賣瓜果時蔬維持一家生計。由於家到圩鎮距離較遠,老鍾每天只能早出晚歸。中午肚餓了就在圩鎮上的小店隨便解決。日子久了,節儉的老鍾覺得在外吃飯開銷也不小,為了省下一頓飯錢,便想要帶乾糧隨便應付一頓。老鍾靈機一動,覺得餅方便捷帶又能充飢,恰好家裡也有材料,勤快手巧的老婆便按老鍾建議做了一些餅。第二天,老鍾帶着餅和蔬菜到圩鎮上賣。到了午餐時間,他走到附近的小店找店家討點熱水,一口香噴噴的燒餅送點茶,坐在一旁樂滋滋地吃起來。幾個路人聞到餅香,好奇地看了看吃得正香的鐘叔,熱情的老鍾便掰開分發給大家嘗嘗。吃了餅的都覺得餅口感香酥美味,建議他下次多帶幾塊分享。 老鍾回家後將大家的反饋意見告訴妻子,翌日,妻子便多做了一些餅讓老鍾試賣。沒想到老鍾第一天賣餅,不到一會兒的工夫就售罄了。燒餅是大受歡迎,蔬菜卻是無人問津。老鍾發現賣餅的收入比賣菜的收入要高,就決定轉行賣餅,不久後,他們全家從太寧搬到了圩鎮,一家人開始開檔賣餅,生意越來越紅火乾脆就開店賣餅。 鍾家的餅店每天都生意紅火,但因為人多餅少,排在最後的幾位顧客往往都會失望而歸。為答謝顧客的厚愛,夫婦倆決定將每月初一和十五定為「企有餅日」(「企」在客語中表示站立的意思),凡是當天前來排隊購買的顧客,保證人人都有餅吃。後來,鍾叔想到「有」與「油」諧音,而「油」象徵富貴,便將這燒餅取名為「企油餅」。從此,企油餅便一直流傳至今。 至今,在客家地區還保留着「敬月光」的習俗,每逢中秋,「敬月光」之後,一家老小都會齊聚在一起賞月,喝茶聊天吃月餅和企油餅。與家中長輩聊聊近況,或念及遠方的家人千里共嬋娟,看着孩子在一旁嬉戲玩耍,其樂融融。梅州特色小吃「企油餅」,甜而不膩,適合在中秋賞月的時候品嘗。小夥伴們,你吃過企油餅嗎?

「父子進士」石牌坊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位於大埔茶陽鎮大埔中學校門口,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距今390餘年,為紀念當時父子同中進士,父親饒相(江西按察副使),兒子饒與齡(中書舍人)所建。 「父子進士」石牌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位於大埔茶陽鎮大埔中學校門口,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390餘年,為紀念當時父子同中進士,父親饒相(江西按察副使),兒子饒與齡(中書舍人)所建。   整座牌坊為花崗石預製件疊架而成,高12.5米,寬4.65米,共為三層檐頂。四根正柱、八根附柱並列四排,支撐石樑、石匾、頂蓋,形成中間大門、兩側對稱小門的布局。坊頂亭蓋為仿木古雕鑿件。中間一橫匾,正反面分別雕刻「父子進士」、「絲綸世美」。亭蓋、橫匾石樑飾以「雙龍騰雲」、「雙龍戲珠」、「雙龍銜花」等圖案。兩側小門頂端飾以「雙獅滾球」、「花鳥動物」圖案。石樑頂端均鑲有一塊麒麟石雕匾。整個牌坊結構嚴謹精緻、造型美觀大方、雕刻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精品。[3]

大鑼鼓

每當節日和盛會,在廣東省內的客家地區總能聽到一陣陣高亢舒展的鑼鼓聲,配以悠揚婉轉的廣東漢樂,奏出了娛樂昇平春滿人間的景象。鑼鼓聲和樂曲聲融為一體,顯得古樸里含着典雅,蒼勁中透出挺拔,聽後令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韻味。這就是「客家大鑼鼓」。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大埔縣茶陽鎮:茶山之南 喚起古韻今風

廣東梅州客家福音大鑼鼓演奏,這種客家大鑼鼓你見過嗎

[[Category:]]

  1. 茶陽古鎮
  2. 大埔茶陽企油餅,梅州時空網,2018-12-3
  3. 「父子進士」石牌坊,圖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