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漠土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荒漠土壤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又稱「漠土」。漠境地區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廣泛分布於溫帶和熱帶漠境地區,非洲大洋洲、中亞、北美、南美均有分布,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0%。

荒漠土壤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龜裂土等土類。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別代表溫帶和暖溫帶典型漠境 土壤;灰漠土為溫帶邊緣較濕潤地區的過渡性土壤;龜裂土為溫帶和暖溫帶漠境細土平原上發育較年輕的土壤。它們的共同特徵是:①成土過程主要表現為鈣化作 用、石膏化與鹽化作用、鐵質化作用和風成作用;②具有多孔狀的結皮層,腐殖質含量低;③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強;④石膏和易溶性鹽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內聚 積;⑤具有殘積粘化和鐵質染色形成的紅棕色緊實層;⑥整個剖面厚度較薄,石礫含量多。利用上所受限制因素多,主要是細土物質少,灌溉水源缺乏,風沙危害嚴 重。大部用作牧地。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