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榮啟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榮啟期是與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孔子有關的一個寓言中的隱士。雖然在之後幾個世紀中基本無人提及,但是他與孔子相遇的故事是藝術作品靈感的來源。這個故事在春秋時期的道家先驅列禦寇的著作《列子》中被引用。很多學者認定榮啟期雖然在早期的中國文學中是一個重要人物,但比較可能是虛構或傳奇人物,而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在魏晉的傳說中,榮啟期更與凡俗脫節,搖身化成一位仙人[1]

與孔子的相遇

在列子的這故事中,敘述孔子遇到一位稱為榮啟期的隱士。當時他衣衫襤褸,看起來也很老;但是他仍在彈唱歌,似乎很快樂,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困境。漢朝淮南子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

孔子問他幸福的理由,他答說:「生而為人、生為男子和活到老」,這三件事對他來說就足夠快樂了。榮啟期對孔子說:「畢竟大多數人都是窮人,所有的人都將死,所以為什麼要擔心衰老和貧窮?因此與其和別人一起等待生命的結束,為什麼他應該擔心自己?為什麼應該拒絕自己的快樂?」

對文學與藝術的影響

可能是虛構人物的榮啟期的哲學在文人中受到讚賞,而且在藝術家眼中看來是一種更自然、流暢、自由的生活方式。詩人阮侃稱讚榮啟期的宿命論是道教一種實現安寧與和諧生活的方法,為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詩人顧愷之陶淵明的詩中也曾提到榮啟期,但後者提到自己比較懷疑這種強調自然和放棄世俗的作法在實際上是否值得。

一些詩人不認同榮啟期的哲學,將隱居看作廉價的擺脫不幸和責任的手段。詩人竺僧度在讚揚隱居作為一種精神啟示的手段同時,也拒絕徒勞地沉迷於簡單的歡樂和欲望。在他的一首詩中,他對榮啟期的哲學的回應是「今世雖雲樂。當奈後生何?」

榮啟期也普遍與魏末晉初的清談、玄學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一起被相提並論[2]。在南京出土的第四世紀描繪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一些佛法藝術表明了這一點。不過,假設榮啟期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虛構人物的話,而竹林七賢生活的時期距離榮啟期非常久遠,所以這種關聯也應該是虛構的。

視頻

榮啟期 相關視頻

國家級重點文物「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欣賞~
21世紀迷你版「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學校旁邊出了國寶,你知道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