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蕉(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蕉(詩經)

【原文】

綿綿葛蕉①, 在河之滸②。

終遠兄弟, 渭他人父。

謂他人父, 亦奠我顧③。

綿綿葛蕉, 在河之俟④。

終遠兄弟, 謂他人母。

渭他人母, 亦莫我有。

綿綿葛蕉, 在河之蓴⑤。

終遠兄弟, 謂他人昆⑥。

謂他人昆, 亦莫我聞⑦。

【注釋】

①綿綿:延長不斷的樣子。

②滸:水邊。

③顧:親近,親愛。

④俟(si):水邊。

⑤蓴(chun):河岸缺口處。

⑥昆:兄,哥哥。

⑦聞:問,問候。

【譯文】

延綿不斷葛蕉藤, 長在河水涯邊上。

遠離我的兄弟們, 稱呼他人為父親。

雖然稱他為父親, 他卻不把我親近。

延綿不斷葛蕉藤。 長在河水岸邊上。

遠離我的兄弟們, 稱呼他人為母親。

雖然稱她為母親, 她卻不當我存在。

延綿不斷葛蕉藤, 長在河水岸邊上。

遠離我的兄弟們, 稱呼他人為哥哥。

雖然稱他為哥哥, 他卻不聞不問我。

【讀解】

常言道,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寄人籬下,是一種屈辱的生存狀態,大概除了哈巴狗一色人等,是沒有人願過這種生活 的,雖然我們不知道主人公何以要寄人籬下,但多半是迫不得已 而為之。

寄人籬下不僅意味着沒人關心和疼愛,同時也意味着身不由己,不能自主。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生活狀態連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涯都不如,畢竟流浪者可以自己決定擊哪裡不去哪裡,幹什麼和不於什麼,這是一種自由,雖然很有限,但是有。所以,寄人籬下者首先是為失去了生活自主權而哀歇。寄人籬下得不到情感和心靈上的撫慰,受到傷害之後,只有獨自向隅而泣,強把淚水往肚裡咽,像一根在水中漂流的草,無所依傍,即使可以叫別人爹媽,卻總不如血緣關係那麼親近和牢固。

因此,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幸福感和不幸感不完全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還要取決於心理上的安寧踏實和情感的寄託歸宿。這比物質條件更重要。[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