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葡萄園龍屬(屬名:Ampelosaurus,意為「葡萄田蜥蜴」),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活於白堊紀的歐洲,化石發現於法國南部奧德河畔的康帕尼。
與大部份蜥腳下目恐龍相似,牠有著長頸及長尾巴。葡萄園龍的背部有皮內成骨形成的鱗甲。牠由鼻端至尾巴可達15米長。
外型特徵
如同大部分泰坦巨龍類恐龍,葡萄園龍具有長頸部、長尾巴,背部具有鱗甲。生前身長被估計約15公尺長。[1]
在2013年,研究人員比較長頸巨龍、葡萄園龍的化石,提出葡萄園龍的頸部僅能做出有限度的左右擺動。
分類及命名
葡萄園龍的尾椎特徵、及皮內成骨形成的鱗甲,顯示牠是屬於泰坦巨龍類的岩盔龍類(Lithostrotia)演化支,當中也包括了阿拉摩龍及薩爾塔龍。
但是由於葡萄園龍從未進行分支系統學的分析,故此這些分類都不能成為結論。
法國古生物學家Jean Le Loeuff於1995年首先描述及命名這種恐龍。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ampelos」而來,意即「葡萄樹」,因為原先的化石是在法國南部近利穆·布朗克特的葡萄園發現的。當中只有一個種,學名為「A. atacis」,是以奧德河來命名,因奧德河的拉丁文是「Atax」。
化石的發現
葡萄園龍首先在法國奧德省的Campagne-sur-Aude附近被發現。牠是在Marnes Rouges Inférieures地層的底層被發現,被認為是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距今約7400萬到7000萬年前。這些沉積層過去是有著數條河流的氾濫平原。
化石首先於1989年在屍骨層中被發現,當中有著數條肋骨、由背部至尾巴的脊椎及四肢的骨頭,沒有發現頭顱骨,只有發現一顆牙齒。在屍骨層中,也發現四個不同大小及形狀的鱗甲。這些化石是來自幾個不同的個體。
之後,同一地區就發掘出更多的化石,包括一較完整的骨骼,包括部份頭顱骨及下頜。
生物地理學
其他聞名的歐洲蜥腳類恐龍包括:
很多其他化石碎片及獨立的骨頭,可能未必是屬於這些恐龍。當大部份泰坦巨龍類在南部的岡瓦那大陸被發現,幾個衍化的物種則是在北半球的麥斯特里希特階被發現,包括北美洲的阿拉摩龍及亞洲的後凹尾龍,這顯示在北方各大陸、南方各大陸之間至少有著斷續的連接。
在歐洲發現的塔哈斯克龍亦確實了這個說法,牠是一種上白堊紀的獸腳亞目恐龍,屬於只曾在南半球被發現的阿貝力龍科。
參考書目
- 《Ampelosaurus atacis (nov. gen., nov. sp.), un nouveau Titanosaur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du Crétacé supérieur de la Haute Vallée de l』Aude (France)》、author=Le Loeuff, J.、journal=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