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炮製方法與標準
蒲黃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焙法(《雷公》)。唐代有炒黃的方法(《產寶》)。宋代仍用炒法;並有微炒(《聖惠方》)和微炒令赤之分(《產寶》),還有紙包炒的方法(《蘇沈》)。清代則沿用炒黑(《說約》)和蒸法(《鈎元》)。
【現代炮製方法】
1、蒲黃:取原藥材,揉碎結塊,除去花絲及雜質。 2、蒲黃炭:取淨蒲黃,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 蒲黃為花粉類藥物,質輕鬆,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後應攤晾散熱,防止復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如噴水較多,則須晾乾,以免發霉。
【飲片性狀】
蒲黃為淡黃色粉末狀,質輕,手捻有滑膩感,易附着手上,味淡。蒲黃炭表面棕褐色。
【質量標準】
蒲黃含水分不得過13.0%,雜質不得過10%。按乾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香蒲新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50%。
【炮製目的】
蒲黃味甘,性平。歸肝經、心包經。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 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勝。多用於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後瘀痛,跌仆損傷,血淋澀痛。炒炭性澀,能增強止血作用。常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
【應用選擇】
1、生用 (1)心腹疼痛、痛經:常與五靈脂同用,能增強活血化瘀作用,可用於心腹疼痛,產後瘀痛,痛經,如失笑散(《蘇沈》)。 (2)血淋澀痛:常與木通、車前子、滑石等同用,具有利水通淋作用,可用於小便不通,血淋澀痛,如蒲黃散(《準繩》)。 (3)跌打損傷:常與紅花、當歸等同用,能增強活血化瘀作用,可用於墜傷仆損,瘀血內阻,局部疼痛。 (4)癰腫:配伍大黃、冰片等,具活血解毒消腫作用,用於頸、面、腮部諸癰,小兒丹毒等,如三黃散(《瘍醫大全》)。 2、制用(炭藥) (1)咯血、吐血:常與藕節、生地等同用,具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於蓄熱吐血等。配伍旱蓮草、茜草根、側柏葉等,具止血清肺作用,可用於肺絡受傷,咯血或痰中帶血。 (2)便血:常與生地、當歸、槐角等同用,可用於大腸濕熱,陰絡受傷所致便血,如連蒲散(《金匱翼》)。 (3)尿血:常與冬葵子、生地黃同用,具涼血止血寧絡作用,可用於濕熱蘊結下焦,尿血時作。 (4)崩漏:常與艾葉、龍骨同用,具有止血固經作用,可用於沖任不固,崩中漏下,如蒲黃丸(《聖濟總錄》)。
【現代研究】
蒲黃含柚皮素、異鼠李素、槲皮素、β谷甾醇、異鼠李素-3-芸香糖基-7-鼠李糖苷等,尚含棕櫚酸、琥珀酸及氨基酸類和20餘種微量元。藥理研究表明,蒲黃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鎮痛,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作用。通過對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按不同溶劑極性及不同化學成分類型提取,以小鼠的止血時間為篩選指標對各部位進行篩選,初步認為總黃酮部位為生蒲黃及其飲片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蒲黃具有較好的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可能與其阻滯Ca2+內流作用有關。目前對蒲黃的炮製研究主要是以浸出物、鞣質、微量元素等為成分指標,以止血作用為藥理指標,對炮製工藝進行了優選,同時也對其雜質控制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定量總黃酮,結合正交設計對蒲黃炭的炮製工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蒲黃炭炮製的最佳工藝為控制溫度210℃炒8分鐘。以鞣質含量及小鼠的凝血時間、出血時間為指標,探討蒲黃的炮製意義及鞣質含量與其止血作用的關係。結果表明,蒲黃生品、炒黃品、炒炭品均有較好的止血作用;蒲黃中鞣質含量的高低與其止血作用不成平行關係。 蒲黃炒黃或炒炭後鞣質含量明顯降低,分別較生品減少26.28%和39.95%,但止血作用卻未見明顯減弱。對蒲黃藥材中的雜質控制方法進行的實驗結果表明,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時,未過篩網部分花粉粒很小,過篩部分雜質在20%以內,過篩效果較好,時間最短,是控制蒲黃雜質較理想的方法。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醋炒、酒炒等。 2、文獻摘錄「入藥要破血、消腫即生使;要補血、止血即炒用」(《證類》)。「補血須炒,破血宜生」(《回春》)。「逐瘀止崩止血炒黑,破血宜生」(《說約》)。「生用性滑,行血消瘀……炒黑性澀止血」(《分經》)。
【總結】
蒲黃的藥用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其經炮製後藥用首載於《日華子本草》。明代以前蒲黃的炮製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用,至清代以後,根據「血見黑則止」的理論,認為炒蒲黃即蒲黃炭。根據歷代本草的記述、理化研究及中醫臨床所需,認為炒蒲黃和蒲黃炭二者的炮製方法、藥用功效是有區別的。因此,對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三者的成分、藥理及臨床的區別,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蒲黃炭的傳統製法要求「炒炭存性」。但是實際操作時,因蒲黃質輕,呈粉末狀,炒炭時火候很難掌握,火力稍大或翻炒不及時,就產生火星,引起燃燒,不僅造成藥材的大量損失,不易控制「炒炭存性」的程度,而且操作費工費時,對操作人員和周圍環境污染嚴重。同時炒炭後往往因為處理不當還容易引起燃燒或發霉。為避免上述不足,目前已採用恆溫箱烘製的方法製備蒲黃炭。該方法便於控制操作,利於勞動保護和節約藥材,但欲代替傳統的炒炭法尚需進一步研究,積累工藝參數,建立客觀質控標準。 據調查,蒲黃藥材中非藥用部位常達50%以上,嚴重影響藥材質量。為此,有人提出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時,過篩部分雜質在20%以內。亦有人根據蒲黃花粉粒直徑,過180目篩過篩來控制雜質含量。《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蒲黃入藥前要過七號篩。為保證藥材質量,應結合蒲黃花粉粒直徑,必要時附以顯微鑑別,規定雜質含量不得超過10%。 [1]
【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1.蒲黃《簡要濟眾方》:「細研。「搗為散。」《本經逢原》:「羅去粗筋取粉。」現行,取原藥材,揉散結塊,除去花絲及雜質,過篩。 2.炒蒲黃《經效產寶》:「安石器內炒赤色。」《太平聖惠方》:「微妙。」《衛生家寶產科備要》:「銀石器內微炒令赤」、「以紙襯,銚子內炒,紙黃為度。」現行,取淨蒲贊置熱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贊褐色時,出鍋,攤開,晾涼。 3.蒲黃炭《普濟方》:「銀器中炒墨紫色用。」《魯府禁方》:「炒黑。」《吳鞠通醫案》:「炭。」現行,取淨蒲黃,置熱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將成團塊者揉散,涼透。 4.酒制蒲黃:取淨蒲黃5kg,加酒0.625kg,噴酒拌勻,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5.醋制蒲黃:取淨蒲黃5kg,加醋0.625kg,噴醋拌勻,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