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源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源村

中文名稱;藍源村

別名;藍源畲

所屬地區;廣東梅州

政府駐地;上村

方言;客家話-梅州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機場;梅州客都機場

火車站;梅州站、梅州西站

人口;2000餘人

轄;2個自然村

特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藍源村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位於南嶺南部,韓江上游,廣東省東北部,地處粵閩贛三省結合部。藍源村下轄2個自然村(藍源村、滸竹坪村),人口2000餘人,

序言介紹

林業資源

藍源村松竹杉資源豐富,為粵東著名的毛竹撫育示範基地。

茶葉資源

藍源村出產的特色鄉土茶品--"藍源茶",採用農家全手工制茶,甘味悠長。

蜂蜜資源

藍源村擁有優美純淨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盛產優質百花蜜

南藥資源

藍源村屬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季長,雨量充沛,地形複雜多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其中藥用植物有數百種,分隸數十個科。

摺疊旅遊資源 自然賦予了藍源良好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裡森林茂盛,溪流遍布。人在竹海行,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村內環境優美,青山綠水,竹海逸翠,適合在村內進行登山、徒步、自行車等運動;民風淳樸,客家民俗氛圍濃厚,適合在年節時進入村內體驗客家民俗;藍源建築保存良好,可在敬簡堂、五經第等百年建築里體驗客家建築藝術。

植物資源

藍源村的古樹奇樹有古檀、古桂花、古酸棗、迎客松等;觀賞花卉,春季有旱塘絢爛的桃花,滿山潔白的李花和高山上的野蘭花,夏季有高山上的野百合、野薔薇、野芙蓉和壯觀的"十里竹海",秋有金鐘花可賞,冬有霜後紅葉。

食在藍源

藍源菜

藍源菜,屬於粵菜中的客家菜系(又稱"東江菜"),口感偏重"肥、咸、熟"。藍源客家菜以家常菜和山珍見長,講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

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藍源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水好有着很大的關係;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藍源農家菜代表:梅菜扣肉、燜糯米飯、筍乾燜塊肉、松源豆腐、豬肉牛肉捶丸、鮮煮紅鯉、炒麵、東坡肉、苦筍豬骨湯、炒白菜、餃子、鮮毛竹筍炒肉。

藍源節慶

值得一提的是藍源立秋的民俗活動之一-打糍粑。正所謂"立秋到,糍粑香",將新糯米蒸熟後放在石臼里,用大木槌擊打直至糯米粘連在一起,然後捏成小段蘸白糖、花生、芝麻等材料即可食,美味可口,但吃多容易膩人。[1]

藍源土產

藍源紅菌(紅蘑菇),產自藍源深山老林的一種紅色菌類,鮮煮或曬乾煲湯均可。由於其對生長環境、季節等條件較為苛刻,產量非常有限,曬乾後的紅菌可以賣到600-1000元/500g。

藍源建築

敬簡堂

"敬簡堂"最早得名於清朝,取"敬以無識,簡而有聞"之意,為藍源王氏第十六世宏兆公(春草眠羊)手上新建的單層穿堂騎馬樓,經過數代幾易格局,到藍源王氏第廿一世德洋公(陰栽先生),敬簡堂格局有了較大的改變,最明顯的是建築形態由單層的穿堂騎馬樓改建成兩橫三槓的雙層樓房,整體建築坐西北朝東南,經過數十年擴建,其中上堂最終完善於1931年,下堂最終完善於1935年,遂成現今格局。

"敬簡堂"是百年中醫草藥世家,也是當地知名的軍戎世家。其中廿一世德洋公曾經隨船下南洋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生活一年有餘,後因水土不服回到當時有着"粵東第一大鎮"的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的"廣春堂"當坐堂醫生。醫術高超、武藝精湛、為人正派且仁厚,名為四方稱。

志成堂(湖羊角)

志成堂原由蕉嶺縣黃氏十七世裔孫煥彩公大選址,醞釀了一百多年後由裔孫解放初歷盡艱辛建設而成。始建成三堂四橫,樓房占地面積約為2500平米,共48間地腳,屋型為"擊鼓弄獅"最初定名為瓚裕樓,後經梓叔商議改為"志成堂"

五經第

遠望整個下岐山,風景如詩如畫。在這世外桃源中隱藏着一個古村落--下岐山五經第。"五經第",對聯是"五經世第,千頃家聲"。"五經第"的起源--傳說秦始皇焚書時把四書五經都焚掉了,後來是一個姓黃的讀書人憑着自己過人的記憶力將四書五經重述了出來。從此以後,五經第就成了黃姓氏人的堂號一直沿用到現在。

"五經第"始建於藍源黃氏第十七世,現在最近的一代已延續到第二十八世,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五經第"是一個建築群的統稱,由三五座依地勢而建,形態各異的建築組合而成。它的門樓,無論近觀遠望都非常像一個畫框,框裡又是遠方的一幅風景畫。慢慢走近它時,你越發能感到它的古樸和雅韻。五經第中有個直睦樓,樓門上長有奇特的寄青,據說全梅州只有在這座建築中才能找到。寄青的出現說明了"五經第"確實古老之外,還說明了"五經第"所處的小氣候環境較為潮濕。另外,它的獨特之處還有一座依地勢而建的四層高樓,一面懸空可遠望風景,另一面和直睦樓接通,在客家建築中是難得一見的。從山底踏上"五經第"共有118級台階,然而這"118級"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五經第"的祖先們建好這恢弘的建築之後,修築台階時不經意的作品

清河堂、壽永樓

"清河堂"位於藍源下村,建築坐南朝北,面對高山筆(梅州市梅縣區與蕉嶺縣交界處一座海拔近千米的山)。最早得名於乾隆年間,張氏從松源遷入藍源村,數百年間經過數次修建、改建、重建。現今保留的"清河堂"為1976年重建的,建築格局為三槓(區別與"三橫"),兩層樓共計22間房。"壽永樓"位於"清河堂"西側,1955年由張氏戴壽、桂壽兄弟興建,兩層共12間房。

張氏楹聯

支藩閩粵振家聲,派盛清河綿世澤。關於張氏的一些族譜記載:漢侯門第,唐相家風。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大宗開白馬、孝友、忠貞、道學、世篤家風,孝友傳家,承百忍之風規,居同九世詩書裕後,誦十章之鑑照,寶重千秋像贊。

《文天祥撰七孫公像贊》:公之風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德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群群黎;德澤開機杬邑,一門父子牧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

藍源地名

"藍源"(藍源村)是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的一個山村,"藍"是嶺南土著畲族人常用的姓氏之一,姓"藍"之人與畲族有着密切聯繫,要麼本身是畲族,要麼就是祖上是族。"源"是"來源"、"起源"的意思。"藍源"村在當地客家人的土話里還被稱作是"藍盤畲"或者"藍蠻畲"(又稱"藍源畲")。客家人土話中有很多地名都帶有"畲"(在客家話,里"畲"字的發音"斜"一致), "藍盤畲"並沒有任何歧視之意,只是到了後來,以訛傳訛竟變成了"藍蠻畲"--可能是由於舊時客家人和土著民族之間互相歧視的緣故,難道非得加上個"蠻"字才叫得起勁。離藍源村不遠的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梅州村,在客家土話里也成為"梅州畲",梅縣區還有"畲江","畲坑"等地名,可見舊時梅州地區有非常多的畲族人聚居於此。

那麼,這些少數民族,土著人今天在哪裡呢?小學時,我們在上鄉土文化課時,只聽說過梅州市豐順縣潭江鎮鳳坪村有畲族人聚居,其他的市縣區幾乎都是客家人聚居。據了解,這些畲族人並非都平白無故失蹤了,而是慢慢地,被來自中原的強勢的客家文化所同化和融合了,畲漢兩族雖然不斷鬥爭,但是更多的是融合,尤其是客家文化在同化土著文化上,更顯強勢。就拿藍源村來說,據說以前有非常多的土著畲族,但是到清朝期間,客家人進駐村裡的時候,畲族人慢慢開始和客家人婚配,畲族女子慢慢地都嫁給了客家人,客家姑娘也和畲族小伙婚配,因為客家農耕文化的優越性,結果後代幾乎都成了習得了客家文化,真正純正的畲族人越來越少,最後只留下幾家人,後來因為勢單力薄搬離了藍源村。整個歷程,非常類似於生物學上的"演替",也是客家文化上的"後客"("新客")逐"前客"("土著")的現象。

客從何處來?中原故土黃河邊。客家人的母語客家話,裡面蘊含的是中華民族一千多年來的遷徙流亡奮鬥的歷史。追尋那一段又一段古老而美麗的故事,亘古悠長的阿姆話,以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樸素格調,向世人鋪展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相關視頻

相約在南源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