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山石刻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教授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碣摩崖、楹聯石刻。是中國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僅僅是中國書法藝術品的一座寶庫[1],而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泰山石刻源遠流第,自秦漢以來至建國後,上下兩千餘載,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大體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岩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為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而刻的石碑。後二世於元年(公元前209年)東行郡縣時又在背面刻詔書和從臣姓名。相傳均為李斯書。字體為小篆。傳世有明安國舊藏北宋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

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據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縣誌》載,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146字,漫滅剝蝕了76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於火,刻石遂失。

清錢泳《履園叢話·碑帖·秦泰山石刻》:「秦泰山石刻,唐時已亡,今所傳者二十九字,二世之文也。據宋人劉跂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讀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據《集古》、《金石》二録,猶存四十字。本朝乾隆初碧霞元君廟災,則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2]」參閱《史記·秦始皇本紀》及《封禪書》。

發展歷史

嘉慶二十年(1815年),泰安舊尹蔣因培帶領同邑柴蘭皋在山頂玉女池中搜得殘石2塊,尚存10個字,遂將殘碑嵌於岱頂東嶽廟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嶽廟牆坍塌,泰安知縣徐宗干「亟索殘石於瓦礫中」,囑道人劉傳業將殘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廟碑牆內,並寫跋記其經過。光緒十六年(1890年),石被盜,縣令毛大索十日,得石於城北門橋下,後重置於岱廟院內。宣統二年(1910年)知縣俞慶瀾為防刻石遭風雨剝蝕,在岱廟環詠亭造石屋一所,將秦泰山刻石及徐宗乾的跋和自己寫的序共3石嵌於石屋內,周圍加鐵柵欄保護。1928年遷於岱廟東御座內,修築一座門式碑龕,將以上3石壘砌其中。建國後,於碑龕正面鑲裝玻璃保護。

秦泰山刻石歷代多有摹刻拓本,現存清聶劍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舊拓本29字兩塊刻石,均陳列於岱廟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館複製秦刻石全文立於岱廟後寢宮[3]

藝術價值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 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元赫經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痴。」《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 書法世莫能及。」魯迅認為秦泰山刻石「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4]。此刻為一級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較為常見,傳世拓本當以明人無錫安國所藏宋拓本為最早,計存165字,此藏本於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年~1943年)購自晚翠軒。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書苑》,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僅此與《琅琊台刻石》為真,余皆後人摹刻。

中國古代石刻是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來形容,也毫不過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泰山屢見於文獻記載。當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僅有真假難辨的十個字了。漢朝以後,由於歷史的原因,不僅歷代帝王將相屢屢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文人騷客紛至沓來,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聖山、神山,成了人們膜拜的對象,於是在泰山及其周圍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碑刻、題名。

為系統整理這份歷史文化遺產,中華書局於2007年出版了由山東泰安袁明英主編的、由季羨林任繼愈歐陽中石先生為編委主任的《泰山石刻》(十卷本)一書。該書共輯錄泰山及其周圍自遠古至現代的各類石刻、石碑六千餘種,其中二百餘種不見於歷代相關著作的著錄,具有搜羅宏富、標識準確,照片、拓片及錄文俱全等特點,對研究泰山乃至中國古代歷史、文學、書法、旅遊、宗教、美學、哲學以及民俗學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泰山石刻類別

泰山石刻,根據其用途、目的、手段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門類。

碑碣石刻:即在石碑石碣上刻有文字、花紋,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5]等。

畫像石刻:就是在墓室和石祠堂的四壁石塊上,用陰線刻、淺浮雕等雕刻技法,鐫刻出人物、車馬、屋宇等生活畫面及神仙靈異、奇禽怪獸等,如建於一世紀時期的長清縣孝堂山上傳說為漢代孝子郭巨的墓祠。

佛教造像石刻:大都刻於石龕石窟之中,有菩薩金剛力士等,也有佛教故事或供養人的造像。如泰山周圍所存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及其題記等。

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圖畫或文字。這類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圍留存遺蹟非常多,著名的有刻於南北朝時期的經石峪《金剛經》,經文刻在約三千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隸書,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此外還有在岱頂大觀峰崖壁上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製御書的《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等。

典籍石刻:如位於泰山斗母宮東北部溪流中大石坪上,刻於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剛經》等。

墓誌墓塔銘石刻:主要鐫刻死者生平、德行和所任官職等內容,泰山周圍留存有大量漢代以後官員和名僧的墓碑和塔銘,如《房彥謙碑》,此碑記載了房玄齡之父徐州都督房彥謙的生平和德行,由虞世南撰文,歐陽詢楷書[6]

題詠石刻:泰山及其周圍,歷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蘇軾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題字題詩數量眾多,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圍留下了幾十首御製題詩。

建築石刻:泰山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動物,浮雕的人物、車馬、屋宇、禽獸等圖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有哲學、文學、史學、禮儀等方面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同時,泰山石刻中的漢畫像石,反映出漢代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又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集中體現。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徵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2001年06月25日,泰山石刻作為北齊至唐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其他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撥地通天,擎天捧日,名揚天下。隨着時間的推移,對泰山固有的價值,許多專家,學者已有較完整的論述,人們對它也有了深刻而美好的認識,集眾家之說,泰山景觀形象之雄偉、自然山體之宏大、山脈歷史之悠久,民族文化之燦爛、賦含精神之崇高,以至自古以來,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視泰山是至高無上的,這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就世界範圍內的名山大川中也屬罕見。

視頻

泰山石刻 相關視頻

泰山石刻
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竟是乾隆所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石雕
泰山的經石裕,竟被譽為摩崖石刻鼻祖的,真是夠雄偉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