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管活性腸肽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管活性腸肽瘤
血管活性腸肽瘤
原圖鏈接

中文名稱 :Verner-Morrison綜合徵

就診科室 :腫瘤科

發病部位 :胰腺

常見病因 :胰島細胞增生、遺傳

常見症狀 :嚴重水瀉、低鉀血症、

胃酸缺乏或胃酸過少,

低磷血症、高鈣血症,葡萄糖耐量減低

血管活性腸肽瘤又稱Verner-Morrison綜合徵,絕大多數表現為內分泌腫瘤綜合徵,90%原發於胰腺,是胰島D1細胞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由於D1細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腸肽(VIP)而引起嚴重水瀉、低鉀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過少,故又稱為WDHA或WDHH綜合徵。該病每年的發病率為千萬分之一。平均發病年齡為49歲。1958年由Verner和Marrson首次報道。 [1]

病因

胰島細胞增生血管活性腸肽瘤的原因之一,此病有遺傳傾向[2]

臨床表現

分泌性腹瀉是本病最明顯的症狀,水瀉量大且持續時間長,尤其在禁食72小時以後腹瀉仍無緩解者,有診斷價值;其他包括體重下降、腹部痙攣、皮膚潮紅等。結合實驗室檢查、血清血管活性腸肽(VIP)測定、B超、CT、選擇性胰動脈造影和經皮肝穿刺門靜脈系置管取血法(PT-PC)等定位檢查不難做出診斷。在本病的定位診斷過程中,對兒童患者應注意有無神經節細胞瘤;同時對腎上腺也應特別警惕,防止漏診。

腹瀉

本病最突出的症狀就是大量的分泌性腹瀉,有70%的患者每天的腹瀉量在3升以上,糞便稀薄如水樣,外觀如茶色。腹瀉常呈突發性、暴發性發作,但在重症患者可呈持續性腹瀉。VIPoma患者在禁食48~72小時後,腹瀉仍然持續發生,故禁食72小時可供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進行鑑別。

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由於長期持續的嚴重腹瀉,可伴有大量電解質的丟失,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脫水、循環血容量下降、低血鉀、低氯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紊亂;嚴重患者甚至可進一步導致心律紊亂、低鉀性腎病或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乃至死亡。

低胃酸或無胃酸

有3/4的患者胃液酸度降低,甚至無胃酸。其發生機制是,血管活性腸肽能抑制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從而使胃酸降低,其中部分患者可導致無胃酸。對患者行胃黏膜活檢,發現壁細胞數量正常,進一步表明胃酸減少與壁細胞本身的變化無關。

低磷血症和高鈣血鈣

有約60%的患者會出現低磷血症,50%的患者有高鈣血症。出現鈣、磷代謝障礙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由於在腫瘤切除後高血鈣、低血磷都可恢復正常,推測與胰島腫瘤本身分泌甲狀旁腺樣激素增多有關。

葡萄糖耐量降低和高血糖症

約50%的患者有葡萄糖耐量減低,而出現血糖增高者則略少些,約為18%。其原因為血管活性腸肽的分子結構與胰高血糖素很相似,因此可能發生胰高血糖素樣效應;可能為低血鉀對胰島功能影響的結果。在切除腫瘤之後葡萄糖耐量也可恢復正常。

其他

約62%的VIPome患者可有腹部痙攣;20%的患者會出現陣發性皮膚潮紅,常發生在顏面部或胸部。 [3]

檢查

實驗室檢查

脫水低血鉀低血氯代謝性酸中毒低胃酸高血鈣低血鎂葡萄糖耐量減低等。

血清血管活性腸鈦(VIP)測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VIP在0~170pg/ml,平均62±22pg/ml;VIPoma患者血清VIP均顯著升高,平均為956±285pg/ml,有高達2400pg/ml者。

定位診斷

由於VIPoma本身為罕見疾病,故系統研究本病定位診斷方法的資料較少見。

(1)B超CT可以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和數目,了解有無肝臟或周圍淋巴結轉移,故常作為首選的定位檢查手術。

(2)選擇性胰動脈造影可以增加定位檢查的準確性和診斷率,但也可有假陰性或假陽性,也難以區分胰島腫瘤的具體類型。

(3)經皮肝穿刺門靜脈系置管取血法(PT-PC)通過采自不同部位的門脈系統血液,測定其血管活性腸肽的濃度,有助於判斷腫瘤所在的位置。

(4)術中B超有助於發現位於胰腺內的小腫瘤。 [4]

診斷

分泌性腹瀉是本病最明顯的症狀,水瀉量大且持續時間長,尤其在禁食72小時以後腹瀉仍無緩解者,有診斷價值;其他包括體重下降、腹部痙攣、皮膚潮紅等。結合實驗室檢查、血清血管活性腸肽(VIP)測定、B超、CT、選擇性胰動脈造影和經皮肝穿刺門靜脈系置管取血法(PT-PC)等定位檢查不難做出診斷。在本病的定位診斷過程中,對兒童病人應注意有無神經節細胞瘤;同時對腎上腺也應特別警惕,防止漏診。 [5]

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具體術式選擇遵循以下原則:

(1)腫瘤較小且為單個者,採用腫瘤剜出術或胰腺部分切除術。

(2)如腫瘤位於胰尾部可將胰尾切除,或行體尾部切除術,多可治癒。

(3)如果在術前術中檢查中都未發現腫瘤灶,可行盲目性胰次全切除術,因為本病有75%的腫瘤位於胰腺體、尾部。

(4)術中應仔細探查腎上腺和自膈肌膀胱的交感神經分布區,了解是否存在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的手術效果較好。

(5)對轉移性腫瘤應爭取行根治性切除術,但即使行腫瘤減容手術,也能緩解本病的臨床症狀。

(6)如為廣泛的[[胰腺非B細胞增生[[,可先行胰尾部分切除,如果術後症狀改善,可再次手術行全胰切除術。

藥物治療

首先控制腹瀉。手術前穩定病情糾正代謝紊亂,對於沒有手術指征的晚期患者很重要。要大量補液,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口服葡萄糖和電解質溶液較靜脈輸液更佳,因為前者可以促進空腸吸收水和電解質,減少糞便中體液的丟失。

生長抑素是目前控制VIPoma症狀最有效的藥物,它可抑制VIPoma分泌,控制腹瀉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使腫瘤體積縮小,停用後腹瀉等症狀明顯加重。生長抑素亦可用於診斷、術前準備及肝轉移性VIP瘤的治療。長久應用可能會導致耐藥而需增加劑量。與干擾素-α(IFN-α)合用可改善治療效果,延緩腫瘤進展。潑尼松、消炎痛等也可控制症狀。

化學療法

化療對轉移性腫瘤的治療是有效的,還可能控制對藥物治療未能奏效的患者的症狀。 [6]

預後

儘管VIPoma多為惡性且合併轉移,但存活率較高。Soga等統計241例成人VIPoma中,胰腺VIPoma5年存活率為89%,神經源性VIPoma為68.5%,轉移性為59.6%。兒童神經細胞瘤預後較差,5年存活率30%~40%。低血容量、低鉀血症及酸中毒導致腎衰與心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術後CT及血漿VIP測定有助於判斷腫瘤是否復發。 綜上,VIPoma是一種具有特殊綜合徵的罕見腫瘤,早期診斷困難。血VIP水平、影像學檢查和免疫組化檢查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方法;早期手術切除可改善預後;若無法手術切除,其他干預措施如生長素抑制素類藥物、化療、干擾素等,可較好地緩解症狀;對於發生轉移者也應積極治療。


參考來源

  • 趙玉沛,吳斌.   胰血管活性腸肽瘤綜合徵. 《 VIP 》 , 1997  
  • 王科偉,張佳林,田雨霖等.   胰血管活性腸肽瘤1例報告並國內文獻複習. 《 CNKI 》 , 2010  
  • 何永清,張立忠.   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12例國內資料分析. 《 CNKI 》 , 1994  
  • 鄭京,李維邦.   胰血管活性腸肽瘤一例. 《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 》 , 2002  
  • 宋少偉,石蕊,李柏峰,劉永鋒.   胰血管活性腸肽瘤的診治. 《 WanFang 》 , 2008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