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赫伯特·西蒙 | |
---|---|
出生 | 1916年6月15日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
知名於 | 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1975年的圖靈獎 |
知名作品 |
《行政管理行為》 《管理決策的新科學》 《思維模型》 |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芝加哥大學政治系,
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第十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
1916年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
曾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伊利諾工業大學和卡內基一梅隆大學任計算機科學及心理學教授,曾從事過計量學的研究。
研究領域涵蓋認知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他還擔任過企業界和官方的多種顧問。
他倡導的決策理論,是以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吸收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的內容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
由於他在決策理論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被授於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目錄
目錄
1生平介紹 2生平年表
3人物貢獻 4所獲榮譽
5人物評價 6人物軼事
生平介紹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年6月15日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西蒙的父親是於1903年獲得工程專業畢業文憑後由德國移居美國的,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專利法律師、當地的學術界和社會事務界的活躍的領導人。西蒙的母親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國人,是一位極有才華的鋼琴家。在父母的薰陶下,西蒙從童年就與書籍和其它智力活動結了緣,並顯示出極強的獨立學習能力。
西蒙在密爾沃基公立學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礎教育,他讀了許多書,尤其是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
1933——1936年,西蒙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系並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西蒙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並相當熟練地掌握了高等數學、符號邏輯和數理統計等重要技能。
在西蒙大學畢業後的1937年12月,他與政治系秘書多諾西婭結婚,這對夫妻在他的研究領域裡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論著發表。西蒙在1939~1942年擔任了加利福里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主任,從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並完成了關於管理決策制定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後來成為他的經典著作《管理行為》(1947)的基礎。1942年西蒙擔任了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政治系教師,並於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在1946~1950年期間他曾任多個政府部門或協會的顧問。
1949年西蒙應邀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先是任行政學與心理學教授(1949~1955),後來任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教授終生。西蒙作為該大學工業管理研究生院的創辦人之一,開創了組織行為和管理科學兩大學術領域的研究,承擔了組織理論家、管理科學家和商學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導並幫助該研究生院成為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西蒙不僅執教於著名大學,也活躍於企業界、行政機構及多種顧問公司。他對管理學上組織理論的研究有獨特的見地,不但是專業研究的先鋒,更是行為科學的代表性學者。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
1943年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
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
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
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
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總結性地指出:"就經濟學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西蒙首先是一名經濟學家,他的名字主要是與經濟組織中的結構和決策這一相當新的經濟研究領域聯繫在一起的。"
生平年表
1916年6月15日 西蒙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米爾沃爾,父親是一名在德國出生的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鋼琴演奏家。
1933年 進入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學習。在上大學時,西蒙就對密爾沃基市遊樂處的組織管理工作進行過調查研究,這項研究激發起了西蒙對行政管理人員如何進行決策這一問題的興趣,這個課題從此成為他一生事業中的焦點。
1936年 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取得政治學學士學位。之後,他應聘到國際城市管理者協會ICMA(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rs'Association)工作,很快成為用數學方法衡量城市公用事業的效率的專家。在那裡,他第一次用上了計算機,對計算機的興趣和實踐經驗對他後來的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7年 聖誕節在威斯康辛州米爾沃爾,與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秘書多蘿西婭·派伊結婚。
1939年 轉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負責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對地方政府的工作和活動進行研究。這期間,他完成了博士論文,內容是關於組織機構如何決策的研究。這一論文成為其代表作《管理行為》的雛形。
1942年 在完成洛克菲勒基金項目以後,西蒙轉至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政治科學系,在那裡工作了7年,其間還擔任過該系的系主任。
1943年 經其母校芝加哥大學進行評審與答辯後,被授予政治學博士學位。
1949年 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經濟管理研究生院任教。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在這裡做出的。
1956年夏天 數十名來自數學、心理學、神經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等各種領域的學者聚集在位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市的達特茅斯學院,,討論如何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並根據麥卡錫的建議,正式把這一學科領域命名為"人工智能"。西蒙和紐厄爾參加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而且他們帶到會議上去的"邏輯理論家"是當時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能軟件,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與關注。因此,西蒙、紐厄爾以及達特茅斯會議的發起人麥卡錫和明斯基被公認為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
1957年 西蒙與別人合作開發了IPL語言(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在AI的歷史上,這是最早的一種AI程序設計語言,其基本元素是符號,並首次引進表處理方法。
1958年 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
1960年 西蒙夫婦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表明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搜索的過程,其效率取決於啟發式函數(heuristic function)。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西蒙、紐厄爾和肖又一次成功地合作開發了"通用問題求解系統"GPS(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是根據人在解題中的共同思維規律編制而成的,可以解11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從而使啟發式程序有了更普遍的意義。
1966年 西蒙、紐厄爾和貝洛爾(Baylor)合作,開發了最早的下棋程序之一MATER。
1968年 被任命為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1969年 美國心理學會由於西蒙在心理學上的貢獻而授予他"傑出科學貢獻獎"(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蒙提出"決策模式理論"這一核心概念,為當前受到極大重視的決策支持系統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奠定了理論基礎。
1970年 在研究自然語言理解的過程中,西蒙發展與完善了語義網絡的概念和方法,把它作為知識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種通用手段,並取得很大成功。
1972年7月 作為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代表團成員之一第一次到中國訪問。之後又9次來華訪問。
1975年 他和艾倫·紐厄爾因為在人工智能、人類心理識別和列表處理等方面進行的基礎研究,榮獲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
1976年 西蒙和紐厄爾給"物理符號系統" 下了定義,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假說"PSSH(Ph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成為人工智能中影響最大的符號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而這一學說則鼓勵着人們對人工智能進行偉大的探索。這也是兩人在人工智能中做出的最基本的貢獻。
1976-1983年間 西蒙和蘭利(Pat W.Langley)、布拉茨霍夫(Gary L.Bradshaw)合作,設計了有6個版本的BACON系統發現程序,重新發現了一系列著名的物理、化學定律,證明了西蒙曾多次強調的論點即科學發現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問題求解,因此也可以用計算機程序實現。
1978年 由於西蒙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過程進行的開創性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80年 中國天津大學聘任西蒙為該校名譽教授,並派出一些學者在西蒙指導下進行短期記憶方面的研究。
1985年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譽研究員稱號。
1986年 因其在行為科學上的出色貢獻而榮獲美國全國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5年 在國際人工智能會議上被授予終身榮譽獎。
2001年2月9日 西蒙去世,享年85歲。
人物貢獻
概述
西蒙在管理學上的第一個貢獻是提出了管理的決策職能。西蒙之前,法約爾最早對管理的職能作了理論化的劃分。此時,決策被包含在計劃職能之中,其後的管理學者對此也沒有提出疑問,只是到了本世紀四十年代,西蒙提出了決策為管理的首要職能這一論點之後,決策才為管理學家們所重視。今天決策理論枝繁葉茂,與西蒙對這個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是分不開的。西蒙對管理學的第二個貢獻是建立了系統的決策理論。並提出了人有限度理性行為的命題和"令人滿意的決策"的準則。在西蒙之前,微觀經濟學家對個人在市場中的行為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西蒙認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模式有兩個缺陷,其一,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們很難對每個措施將要產生的結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確的預測,相反,人們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況下,一定程度地根據主觀判斷進行決策。其二,決策過程中不可能將每一個方案都列出來,一是人們的能力有限,二是決策過程的成本限制,人們所作的決策不是尋找一切方案中最好的,而是尋找已知方案中可滿足要求的。
他的主要著作有:
《管理行為》、《經濟學和行為科學中的決策理論》、《管理決策的新科學》、
理論貢獻
有限理性
"管理人"
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於變動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狀態;"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而只以找到滿意解為滿足。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注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有限理性"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觀點,但對"有限理性"的深入論述是在他以後對人類的認知系統的研究中逐漸完善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進一步研究必然導致的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講到,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項);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存入一項需要5~10秒鐘(西蒙認為可能是8秒鐘);記憶的組織是一種表列等級結構(類似於計算機的內存有限,從內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時間,以及計算機的儲存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加工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
正是這種約束,使思維過程表現為一種串行處理或搜索狀態(同一時間內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從而也限制了人們的注意廣度(選擇性注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得的速度和存量。與此相適應,注意廣度和知識範圍的限制又引起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於無知和某種目的意識所產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反過來又限制人們的注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的獲得(類似於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没有全部备选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须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决策者没有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是对效用函数求极大化,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的理论和经验知识、搜索方案的难易、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如固执性)等因素调节,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结束,从而获得问题的满意解决。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够好的解,并不是因为他宁劣勿优,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根本不可能获得最优解。
"管理人"
西蒙教授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對"管理人"進行了科學而精細的分析,其對信息處理的有關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眼光遠大,見解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信息社會時代到來之際,隨着計算機網絡、電話等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信息危機"不是由於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數量過剩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不再是一種資源,它倒反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這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它將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集中精力搜尋有效、合適、滿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尋所有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優解。
決策理論
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着眼於合理的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抉擇方案中選擇一種"令人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吸收了系統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特別是消費者抉擇理論,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對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達到最大。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很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品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組織》一書中,將"決策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認為組織成員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
四個主要階段:①找出制定決策的根據,即收集情報;②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③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擇方案中選定一個方案;④對已選擇的方案及其實施進行評價。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步,對於保證所選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順利實施而言,又是關鍵的一步。經過綜合概括,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經理及其職員們用很大部分工作時間來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來判別需要採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分類: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所謂程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反覆性的例行決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來處理的決策。比如,為普通顧客的訂貨單標價,辦公用品的訂購,有病職工的工資安排等等。所謂非程序化決策,則是指對那些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很複雜,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的決策。比如,某公司決定在以前沒有經營過的國家裡建立盈利組織的決策,新產品的研製與發展決策等等。但是這兩類決策很難絕對分清楚,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
決策技術
決策技術又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一種古典技術,是從有記載的歷史到這一代一直為某些經理和組織所使用的工具箱。現代技術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技術。
核心思想
西蒙決策理論的核心思想有兩點:
有限理性與滿意準則
西蒙認為,長期以來,在關於人類行為的理性方面存在着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由弗洛伊德開始的,就是試圖把所有人類的認知活動都歸因於情感的支配。對此,西蒙提出了批評。他強調,組織成員的行為如果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理性的,情感的作用並不支配人的全部。另一個極端是,經濟學家的經濟人假設,賦予了人類無所不知的理性。在經濟人的觀察角度下,似乎人類能夠擁有完整、一致的偏好體系,讓他始終可以在各種備選方案之中進行選擇;他始終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備選方案;為了確定最優備選方案,他可以進行無限複雜的運算。對此,西蒙也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單一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為他必須考慮的備選方案的數量太大,評價備選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太多。事實上,現實中的任何人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不可能先知先覺,決策者只能通過分析研究,預測結果,因此決策者也只能在考慮風險和收益等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自己較為滿意的抉擇。所以西蒙認為,人類行為是理性的,但不是完全理性的,一句話:理性是有限的。
從有限理性出發,西蒙提出了滿意型決策的概念。從邏輯上講,完全理性會導致人們尋求最優型決策,有限理性則導致人們尋求滿意型決策。以往的人們研究決策,總是立足於最優型決策,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最優型決策是成立的。然而在現實中,或者是受人類行為的非理性方面的限制,或者是最優選擇的信息條件不可能得到滿足,或者是在無限接近最優的過程中極大的增加決策成本而得不償失,最優決策是難以實現的。因而,西蒙提出用滿意型決策代替最優型決策。所謂滿意,是指決策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一是有相應的最低滿意標準,二是策略選擇能夠超過最低滿意標準。在這裡,如果把決策比作大海撈針,最優型決策就是要求在海底所有的針中間撈出最尖最好的那枚針,而滿意型決策則只要求在有限的幾枚針中撈出尖得足以縫衣服的那枚針即可,即使還有更好的針,對決策者來說已經無意義。
決策理論
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與傳統的決策理論及其他學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徵:
管理的中心
決策是管理的中心, 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之前都要先做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都離不開決策。
滿意性準則
在決策準則上,用滿意性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的合理性是難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優化準則來進行決策。首先,未來含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人們不可能對未來無所不知;其次,人們不可能擬定出全部方案,這既不現實,有時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進的計算機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對各種可能結果形成一個完全而一貫的優先順序。
決策的影響
西蒙指出,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制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能有效地制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制定活動並非僅僅是他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他下屬人員的活動。
理論發展
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決策新科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總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在高層管理及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及企業的分權與集權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須要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 西蒙等人非常強調信息聯繫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繫定為"決策前提賴以從一個組織成員傳遞給另一個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關鍵性的任務不是去產生、儲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有效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資源已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訂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後,爭取若干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採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群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干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採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制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和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於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著作
《管理行為》(1947,1957,1976)
《公共管理》(與斯密斯伯格合作,1950) 《組織理論的比較》(經濟研究評論,1952)
《理性抉擇的行為模型》(經濟學季刊,1955) 《理性抉擇與環境結構》(心理學評論,1956)
《組織》(與馬奇合著,1958) 《經濟學與行為科學中的決策模型》(美國經濟評論,1959)
《管理決策新科學》(1960,1975,1977) 《求解難題過程中的事物搜索》(行為科學,1962)
《論如何決定做什麼》(貝爾經濟學雜誌,1978) 《思維模型》(1979)
《人工智能科學》(第3版,1996)《行政行為-行政決策研究》
所獲榮譽
經濟、政治、管理學方面
美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獎 (1976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1978年)
美國管理科學院學術貢獻獎(1983年)
美國政治科學學會
麥迪遜獎(1984年)
美國總統科學獎(1986)
美國運籌學學會和管理科學研究院馮·諾伊曼獎(1988年)
美國公共管理學會沃爾多獎(1995年)
心理學方面
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69年)
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科學終身成就獎(1988年)
美國心理學會終身貢獻獎(1993年)
計算機科學方面
美國計算機學會圖靈獎(1975年)
國際人工智能協會傑出研究獎(1978年)
美國國家科學金獎(1986年)
國際人工智能學會終生榮譽獎(1995)
榮譽博士稱號
耶魯大學、凱斯工學院、芝加哥大學、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密執安大學、匹茲堡大學、
瑞典隆德大學、荷蘭經濟學院等等學校的理學或者法學榮譽博士
院士和榮譽教職
1995年西蒙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5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譽研究員稱號
同時,西蒙教授還是中國科學院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的名譽教授。
人物評價
諾貝爾獎頒獎賀辭:197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賀辭說,其科學成就遠超過他所教的任何一門學科--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和信息科學。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學理論、應用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這些領域中他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們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為框架來對該領域的問題進行實證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經濟學家,因終生從事經濟組織的管理行為和決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騰訊視頻
赫伯特西蒙思想研討會宣傳視頻
易教空間:設計思維與萃智理論,赫伯特西蒙思想的傳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