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綠紅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變綠紅菇(學名:Russula virescens)是一種紅菇屬的擔子菌菇類,又稱為野生綠菇、綠菌、青蓋子、青菌(中國東北)、青面梨菇(福建)、青蛙菌、綠豆菌(廣西)、青臉菌(四川)、青頭菌(昆明)和青湯菌(貴州)。
形態特徵
變綠紅菇菌蓋寬3-12厘米,初球形,初圓錐而後展開成中凹之漏斗形,表面灰綠色,並具不規則多角形翠綠點紋,菌蓋表皮層之偽柔組織末端細胞有如直立之囊狀體。很快變扁半球形並漸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淺綠色至灰色。
菌柄長5-10厘米,寬1.5-2厘米,中實至稍海綿狀,表面具白色縱皺紋。孢子為卵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細刺及網棱。緣囊狀體與側囊狀體皆為紡錘形。
菌肉白色,幼時堅硬。菌褶密、白色,後期稍帶黃色。味道柔和,無特殊氣味,炒吃味鮮美。
生態習性
變綠紅菇分佈廣遍英國、歐洲和亞洲,或單株、或群散,生長在落葉植物及混合林的土壤上,多與櫟樹、歐洲山毛櫸等硬木樹種共生形成菌根。
它可能也出現在北美洲,但由於易與黃斑綠菇(學名:Russula crustosa)等類似菇種混淆,迄今未有明確定論。此外,研究顯示,變綠紅菇的核糖核酸酶相較於其他食用菇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學屬性。
分類和命名
變綠紅菇最早在1774年由雅各布·克里斯汀·謝弗描述,命名為「Agaricus virescens」。1836年,隨著群類被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轉移至紅菇屬,變綠紅菇於是定名為「Russula virescens」[1]。它是變綠紅菇亞目(Virescentinae)的模式種;該亞目的特徵是菌蓋表面上布有類似糠的突起。
它的種小名「virescens」是拉丁文「變綠」的意思。而由於其菌蓋表面顏色和質地為辨識特徵,變綠紅菇在中國各地又有青臉菌、青蓋子等眾多別名。
參考文獻
- ↑ Russula virescens Indexfungorum 2009.07.21
The Agaricales in Modern Taxonomy By Singer R - Koeltz Scientific Books 1986
Latin dictionary: Morell's abridgment By Jamieson A, Ainsworth R, Morell T - Moon, Boys & Graves 1828
外部連結
- Russula virescens Healing
mushro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