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中城牆,位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資中城牆現存長度約2公里及五座城門。2002年12月27日建春門及城牆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西魏恭帝二年(555),築城牆,周長三里,為土牆。其後唐宋多有增建。元代,土城坍毀。
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復修城牆,改為磚石結構。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年),逐漸擴建,城周達1363丈。
形制
資中城牆設10門,分為為建春門(正東)、紫氣門(小東門,正東偏北)、拱辰門(正北)、咸豐門(正西)、迎熏門(正南)、平波門、安瀾門、通津門、達江門、石門。[1]
內江市
內江市(四川話拼音:Nuei4jiang1;國際音標:[nuei213tɕiaŋ5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偏東南。市境東鄰重慶市,南接自貢市,西通眉山市,北連資陽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境內多為丘陵區,沱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流經主城區。全市總面積5,385平方公里,2016年末,戶籍人口420.0萬,常住人口374.7萬,城鎮化率46.70%[2]。內江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川南咽喉」、「成渝中心」之稱。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因為種植甘蔗和制糖歷史悠久,故內江也有「甜城」之別稱。
2019年9月8日,內江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53人受傷;受災鄉鎮49個,受災人口1133人,房屋倒塌86間、嚴重損壞194間、輕微受損2098間[3]。
歷史沿革
殷商以前,境內是蜀族部落活動的地區。西周至戰國,為蜀國的東部地域。秦代為蜀郡地。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設資中縣。東漢順帝年間(126—144年)分資中縣地置漢安縣,取義漢政權長治久安的意思,治今城區西,屬犍為郡。蜀漢和西晉初屬江陽郡。永嘉後期廢漢安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復置漢安縣;同年以漢安位於中水(今沱江)之濱改名中江縣,屬資中郡。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為避其父楊忠諱,改中江縣為內江縣,《郡縣釋名》:「覽圖見江水自三堆而環繞至黃市,遂改中江為內江」,屬資陽郡。隋末分內江縣增設牛錍縣。唐初改牛錍縣為清溪縣。唐代至北宋內江、清溪兩縣同屬資州。北宋撤清溪縣,併入內江縣。南宋初內江縣移至今治。元朝初內江人口大減,縣廢。明洪武中復置,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屬資州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內江縣屬下川南道,次年改屬永寧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內江縣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川南行署區資中專區。1950年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52年內江專區由四川省直接領導。1968年內江專區改稱內江地區。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和縣級內江市,改設地級內江市;原縣級內江市改為市中區。1989年7月,撤銷內江縣,設立東興區。1993年1月,撤銷資陽縣,改設資陽市,1994年4月,撤銷簡陽縣,改設簡陽市。1998年2月,由內江市析置資陽地區,將資陽、簡陽兩市及安岳、樂至兩縣劃歸資陽地區。2017年4月,撤銷隆昌縣,設置縣級隆昌市,由內江市代管。
參考文獻
- ↑ 資中城牆•城門. [201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四川統計年鑑—2017. www.sc.stats.gov.cn. [2018-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四川威遠5.4級地震已造成1人死亡、53人受傷--四川頻道--人民網. sc.people.com.cn.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