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隆昌別稱:隆橋驛,隸屬四川省,由內江市代管的縣級市。

隆昌素有「中國石牌坊之鄉」 「中國青石文化城」「川南野生水禽樂園」之譽,也是辛亥革命先驅黃復生的故里; 擁有隆昌古牌坊、古宇湖、雲頂古寨等景點。[1]

目錄

歷史沿革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境內置來鳳縣,

縣治設在雙鳳驛。武德九年併入富世縣。唐貞觀二年(628年),境內又置隆越縣,屬榮州。公元634年廢縣。

隆昌古為隆橋驛,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置縣,析榮昌富順二縣及瀘州地屬之。因地履唐代昌州,又屬明初榮昌縣,並於明隆慶時於唐隆越縣地置縣故名隆昌。隆慶元年至清嘉慶六年(1567—1801年)隸屬敘州府。

清嘉慶七年(1802年),隆昌屬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稱下川南道)敘州府。

民國元年廢道制,以府、州、廳、縣直隸省管。

民國二年(1913年),廢省改道時,隆昌直隸下川南道(1914年改名為永寧道)。

民國十七年(1925年),國民政府改組地方行政組織,以縣為基本單位,隆昌直隸四川省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2年),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督察區,隆昌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屬瀘縣專區。

1952年1月,瀘縣專區改為隆昌專區,專署移駐隆昌縣城,隆昌縣屬隆昌專區。

1952年12月20日,隆昌專區改為瀘州專區,專署又遷至瀘州,隆昌屬瀘州專區。

1960年7月,瀘州專區撤消,隆昌屬宜賓專區。

1968年專區改制為地區,隆昌屬宜賓地區。

1978年4月,隆昌劃歸內江地區。

1985年6月,內江地區改為內江市,隆昌屬內江市管轄。

2017年4月9日,民政部同意四川省撤銷隆昌縣,設立縣級隆昌市,以原隆昌縣的行政區域為隆昌市的行政區域,隆昌市人民政府駐古湖街道大東街64號。隆昌市由四川省直轄,內江市代管。

2017年8月22日,隆昌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隆昌縣面積760平方千米,人口74萬人。轄12鎮4鄉:金鵝鎮聖燈鎮黃家鎮山川鎮界市鎮龍市鎮雙鳳鎮石碾鎮石燕橋鎮響石鎮迎祥鎮胡家鎮、雲頂鄉、周興鄉、桂花井鄉、普潤鄉。縣政府駐金鵝鎮。

2004年,隆昌市轄金鵝、響石、聖燈、黃家、龍市、界市、石碾、胡家、漁箭、山川、雙鳳、迎祥、周興、雲頂、李市、石燕橋16個鎮和桂花井、普潤2個鄉。

2009年2月28日,隆昌縣析金鵝鎮新設古湖街道。以隆昌河為界將原金峨鎮一分為二;古湖街道幅員面積29.8平方公里,轄原巨星等15個村,以及大東街等9個社區,古湖街道駐古宇路233號。[4]2009年4月20日,古湖街道正式掛牌。

2014年2月12日,四川省同意隆昌縣撤銷金鵝鎮,設立金鵝街道;撤銷普潤鄉,設立普潤鎮;撤銷桂花井鄉,設立桂花井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4月,隆昌市管轄2個街道、17個鎮:古湖街道、金鵝街道、山川鎮、響石鎮、聖燈鎮、黃家鎮、雙鳳鎮、龍市鎮、迎祥鎮、界市鎮、石碾鎮周興鎮、漁箭鎮、石燕橋鎮、李市鎮、胡家鎮、雲頂鎮桂花井鎮普潤鎮。政府駐古湖街道大東街64號。

隆昌市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 行政代碼 面積(k㎡)行政區域

古湖街道 511028001 29.8古湖街道地處四川省隆昌市西部,所轄區域以隆昌河為界西區,幅員面積29.8平方千米,轄15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10.68萬人。

金鵝街道 511028002 57金鵝街道地處隆昌市中心,幅員面積57平方千米。轄28個村,353個社,15個社區,223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14.5萬人。

山川鎮 511028101 17山川鎮原是隆昌郊區的新生鄉,1992年撤鄉並鎮時更名為山川鎮。它位居隆昌城區南大門,距縣城10千米。鎮內交通十分方便,有隆富、隆瀘、金湯三條公路。

響石鎮 511028102 51隆昌市轄鎮。清末設響石鎮,1940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復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4千米。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4.8萬。

聖燈鎮 511028103 34.4隆昌市轄鎮。1951年置聖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7千米。面積34.4平方千米,人口2.4萬。

黃家鎮 511028104 72黃家鎮位於隆昌市西北,距縣城27.5千米,距內江市區31千米,距自貢市區38千米,且與富順縣和內江市中區接壤,區位優勢明顯。

雙鳳鎮 511028105 52.5雙鳳鎮地處四川省東大門隆昌城區西北部,由原斧光鄉、雙鳳鄉、千安鄉組成,鎮政府設在雙鳳驛市街,距縣城22千米,行政區劃上地面積52.5平方千米。

龍市鎮 511028106 67因「山巒聚集、五龍聚首」而得名的龍市鎮,位於隆昌市西南部,與本縣金鵝、聖燈、響石、迎祥、黃家鎮接壤。幅員面積67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4.2萬畝。

迎祥鎮 511028107 56迎祥鎮位於隆昌西北部,距縣城10千米,幅員面積聚56平方千米。全鎮轄25個行政村,291個社,2個居委會,17個居民小組。

界市鎮 511028108 64.5隆昌市轄鎮。1951年置界市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鄉,1985年復建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13千米。面積64.5平方千米,人口4.8萬。

石碾鎮 511028109 41.5石碾鎮位於隆昌城區東北部,駐地石碾山,距縣城7千米,幅員面積41.5平方千米,東面與漁箭鎮為鄰,南面與石燕橋鎮連界,東北角牴重慶市榮昌區龍集鎮、榮隆鎮,西接普潤鎮,西南角接金鵝街道,北面與周興鎮接壤。

周興鎮 511028110 24周興鎮地處隆昌東北部,位於川渝交界的口岸線上,距縣城11.5千米,東北面與重慶市榮昌區接壤。全鎮幅員面積24平方千米,境內地勢平坦。

漁箭鎮 511028111 22漁箭鎮位於四川省隆昌東面,毗鄰重慶市榮昌區,是四川的東大門。漁箭場鎮距成渝高速公路漁箭收費站1千米,距縣城15千米,成渝高速公路從轄區內橫穿而過。

石燕橋鎮 51102811277隆昌轄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13年置石燕鄉,1956年建石燕橋鎮,1958年改新華公社,1981年更名石燕橋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復置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城區7千米。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5.6萬。成渝、隆瀘鐵路在境內接軌。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過境。

李市鎮 511028113 20李市鎮坐落在隆昌縣城,距縣城15千米,與重慶市的榮昌區和瀘州市瀘縣接壤,素有「四川東大門」的美譽。全鎮幅員面積20平方千米,總人中15000多人。

胡家鎮 511028114 45胡家鎮位於「四川東大門」-隆昌西南部,與富順縣交界,鄧隆路縱穿過境,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是隆昌縣較大的鄉鎮之一。全鎮轄28個農業村,2個居委會,283個農業社。總人口49513人,其中農業人口45718人,幅員面積45平方千米。

雲頂鎮 511028115 50雲頂鎮位於隆昌市南部,距城15千米,地處隆、富、瀘三縣交匯處。幅員面積50平方公,轄27個農村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4.3萬人。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2℃。

桂花井鎮 511028200 16.46桂花井鎮位於隆昌城區西南部。鎮政府所在地高洞橋距縣城34.5千米。東部與黃家鎮為鄰,西北方向與富順縣牛佛鎮,廟壩鎮接壤。地跨東經105°48′,北緯29°27′—32′,幅員面積16.46平方千米。轄區內有6個行政村,7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為4364戶,總人口15714人。

普潤鎮 511028201 28.5普潤鎮位於隆昌北部,距縣城7千米,東與石碾鎮、周興鎮接壤,緊鄰柏林寺水庫,南與金鵝街道相接,西連紅旗水庫,北與界市鎮相鄰。境內地勢較為平坦,內隆公路穿境而過,村級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幅員面積28.5平方千米,轄16個行政村,148個社,總戶數6542戶,總人口23400人。[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隆昌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內江市東南部,地跨東經105°02′-105°26′,北緯29°11′-29°32′。東靠重慶市榮昌區、南鄰瀘州市瀘縣、西接自貢市富順縣、北與東興區接壤;幅員面積794.41平方千米。[9]距成都210千米,距重慶130千米,距內江城區37千米。

地貌

隆昌市屬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山脈向西南延伸的低山丘陵體系。整個地勢東北較高,西南較低;最高海拔665.8米,最低海拔290米。以丘陵地貌為主,其地貌大致可分為低山、低丘和淺丘三個類型。低山區主要由油房山、雲頂山和聖燈山組成,約占幅員總面積的15%;低丘區主要分布於西北部的黃家、雙鳳、迎祥、界市一帶,約占幅員總面積的29%;淺丘區主要分布於隆昌中部,從東至西貫穿全境,約占幅員總面積的56%。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城市西部有利用周圍丘陵築壩而形成的古宇湖(上世紀70年代人工修建),最高水位350.55米,最低水位348.00米;西南為聖燈山,主峰海拔高為563米;隆昌河由北向南流經城市,河流蜿蜒曲折,東、西兩岸為階地分布。

土壤

隆昌境內土壤主要為紫色土、黃壤土和水稻土三類,適合各種農作物栽種。土壤主要為土母岩母質主要為碳酸鹽岩類,包括石灰岩、白雲質灰岩及泥質灰岩。該母岩發育的土壤,小於0.01毫米的粘粒含量在50%以上,質地較粘,多為輕粘土或者中粘土,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強。

紫色土是較為肥沃的農業土壤,但由於微團聚體發育較差,遇水易於散碎,抗蝕能力較弱,因此紫色土地區也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壤土團聚體發育差,抗蝕性較弱,容易發生水土流失;水稻土是一種人工土壤。經過多年的精耕細作,沿線水稻土有機質積累良好,與旱作土壤相比,其腐殖質化係數高,肥力較高,耕作層一般在20 c米以上,由於水稻土所處地形相對平坦,多為水田,以種植作物水稻為主,水田的保水土保持土能力較好,故水土流失較輕。

氣候

隆昌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較溫和,四級變化較明顯。最高氣溫為45℃,最低氣溫-2.5℃,多年平均氣溫為17.2℃。多年平均降雨量1055.4毫米,年最大降雨量為1560毫米,一年中降雨量分布不均,5-9月為雨季,其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5%。雨季和霜期時候大霧瀰漫,能見度低,每隔3-5年出現春旱伏旱,春旱20天左右,伏旱一般達50天。

水文

隆昌地處大清河與瀨溪河的分水嶺上,屬長江流域沱江水系,境內無大江大河,只有數條小溪河。其中,集雨面積在100千米以上的有3條,分別是隆昌河、漁箭河和龍市河;集雨面積在6千米以上的有5條,分別是黃土橋河、埤木河、觀音河、陳家老屋基河和錢家溪河。[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隆昌位於新華夏系構造帶四川沉降帶中部,屬川東褶皺帶向西南延伸的尾部。出露地層均為沉積岩。主要為距今2.25億年至0.7億年的中生代陸相碎屑岩類地層;少量為距今250萬年的新生代第上系河流相鬆散堆積層。陸相碎屑岩主要為中生代時期,距今1.8億年至1.3億年的侏羅系地層;其次為三迭系上統須家河組地層。截至2014年,共發現的礦產資源有煤炭、天然氣、石英砂礦、石灰石礦、砂岩礦、頁岩礦、陶土、粘土礦等十幾種礦產。已探明儲量有天然氣、煤炭,已開發利用的有石英砂、石灰石礦、砂岩、頁岩、陶土、粘土等礦產資源。天然氣和煤炭年產量分別為2.91億立方米和50萬噸,石灰石礦年產量70萬噸,石英砂礦等基他礦種,也形成了相當規模。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3月31日,隆昌市耕地面積39.5萬畝,農田面積31.5萬畝,森林覆蓋比例26.1%。2005年隆昌縣土地總面積79440.6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64631.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1.36%;建設用地面積11843.3公頃,占隆昌總面積的14.91%;未利用地面積共2965.5公頃,占隆昌總面積的3.73%。

水資源

隆昌市地表水徑流係數一般在0.258-0.341之間,多年年均降水1053.6毫米,降水總量8.34億米,形成地表徑流2.85億立方米,總蓄水量計3.36億立方米,人均448立方米,畝均747立方米。隆昌共有各類中、小、微型水利工程5986處,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29座。總庫容約1.3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0.89億立方米,一般年景可提供水量0.813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隆昌境內植被豐富,森林植被常見優勢樹種有58個科191個種,成片造林樹種主要是馬尾松、濕地松、火燒松、柏木、杉木、巨桉、楊樹、桑樹、柑桔等。「四旁」樹種主要是桉樹、千丈、麻枊、泡桐、榆樹、銀華等。經濟樹種有10個科20個種,主要是柑桔、柚子、油茶、茶葉、桑樹、桃樹、梨樹、板栗、核桃等。竹類有9個種,主要是慈竹、麻竹、撐綠竹、黃竹、楠竹、等。草被植物頒最多的是禾本科及蕨類植物。隆昌已無成片珍貴古榪,只有零星分布,共存3百多株珍稀古樹,各鄉鎮均有分布,有10餘個種,主要有:榕樹、香樟、楠木、皂莢、銀杏、羅漢公、紅豆樹、蒲桃樹、檬子樹、檀木、冰粉樹等。隆昌森林覆蓋率為17.1%。野生動物資源有黃鼠狼、野貓、布鵒鳥、白鶴、野兔、野鴨、蛇、鳥等種類,有17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或例入有科研價值和有益的野生動物。名貴花卉植物有「隆昌素」蘭草。[5]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據公安部門統計,2019 年年末人口總戶數 303203 戶,戶籍人口 76.38 萬人,比上年減少 0.55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55.65 萬人,非農業人口 20.73 萬人。常住人口 63.3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35.1 萬人,鄉村人口 28.2 萬人,城鎮化率為 55.47%。

2019全年出生人口 7065 人,人口出生率 9.01‰,死亡人口 5485 人,人口死亡率 6.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2.02‰,出生人口性別比(男: 女)為 107.43。

民族

隆昌以漢族為主,此外還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發展

綜述

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292.06 億元,比上年增長 8.0%,人均 GDP 46506 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 41.50 億元,增長 3.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 97.96 億元,增長 8.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41.23%;第三產業實現 增加值 152.60 億元,增長 8.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3.2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 14.2:33.5:52.3。 全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 185.61 億元,比上年增長 8.1%,占 GDP 比重為 63.6%,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為 57.98%。

第一產業

2019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66.72 億元,比上年增長 3.2%;第 一產業增加值 41.50 億元,增長 3.0%。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50654 公頃,比上年增加 513 公頃;油 料作物播種面積 12252 公頃,增加 157 公頃;蔬菜播種面積 9301 公頃,增加 458 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 32.53 萬噸,同比增長 0.2%,其中:夏糧 0.66 萬噸,增長 1.5%,秋糧 31.87 萬噸,增長 0.1%;水稻 19.10 萬噸, 下降 0.5%;玉米 7.84 萬噸,增長 0.5%。

年末天然林保護工程 8.29 萬畝(含退耕還林 6 萬畝,一併納入 管理),營造林 1.73 萬畝,義務植樹 52 萬株,新育苗 50 畝,培育 各類苗木 370 萬株。

全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 16.05 億元,同比下降 2.8%;實現畜牧 業增加值 8.19 億元,同比下降 4.6%。

全年水產養殖面積 10510 公頃。水產品產量 4.17 萬噸,增長 27.5%。漁業產值 4.72 億元,增長 5.6%;漁業增加值 2.81 億元, 增長 4.7%。

2019 年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 0.11 萬畝,實際灌溉面積 34.55 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 0.505。新建城鄉供水主管道 38 公里,覆蓋解決 1.2 萬人飲水問題。

第二產業


2019年,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92 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 9.7%,其中 五大重點行業: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增長 16.6%,食品製造產業增長 14.1%,鐵路和汽車運輸設備製造業 33.3%,化學原料及製品產業增 長 11.1%,橡膠和塑料製品業 12.3%。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5.29%,拉動 GDP 增長 2.81 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 137%;總資產貢獻率 20.3%;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32.9 萬元/人;全部工業入庫稅金 3.26 億元, 下降 11.6%。 年末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 23 戶,期末從業人員 33350 人。

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 107.14 億元,增長 40.4%;建築業增加值 21.93 億元,增長 8.4%;實現利潤總額 19977.00 萬元;房屋施工面積 580.22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11.4%;房屋竣工面積 301.73 萬平方米,同比增 長 45.8%;建築企業自有施工機械設備 1353 台,自有施工機械設備 總功率 28513 千瓦/時。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74.57 億元,同比增長 6.0 %。其中:一產業投資 26.72 億元;二產業投資 46.09 億元(其中:工 業投資 45.80 億元,增長 44.3 %;技改投資 29.16 億元,增長 27.1 %); 三產業投資 101.75 億元。

招商引資

2019年,全年招商引資到位市外資金 132.02 億元,增長 15.3%,其中: 引進國內省外資金 112.48 億元,同比增長 17.1%,占到位資金總額 的 85.2%;製造業到位資金 23.06 億元,占到位資金總額的 17.5%。

貿易、外經和旅遊

201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20.24 億元,增長 10.4%。分地 域看,城鎮消費品市場零售額 66.89 億元,同比增長 6.2%;鄉村消 費品市場零售額 53.35 億元,同比增長 16.1%;分行業看,住宿餐飲 收入 34.43 億元,增長 10.9%;批發零售收入 85.81 億元,增長 10.2%。

2019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 3.09 億元,下降 30.0%,其中:外貿出 口 3.08 億元,下降 30.1%。全市共有獲權企業 78 戶,其中:2019 年新批獲權企業 9 戶。實際利用外資 1360 萬元。 年末共有 2 個國家 AAAA 級景區(石牌坊景區和古宇湖旅遊區)。

2019年,全市全年接待遊客 1070.83 萬人次,增長 12.4%;實現旅遊總收入 84.98 億元,增長 16.3%。

財政、金融

2019年,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 30.09 億元,同比增長 10.6%。地方一般公 共預算收入 9.44 億元,同口徑增長 8.7%,其中:稅收收入 5.61 億 元,同口徑下降 17.6%。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37.50 億元,同比增 長 8.3%,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3.87 億元。

2019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312.28 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32.57 億元,增長 11.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270.58 億元,比上年 末增加 27.34 億元,增長 11.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 153.02 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6.07 億元,增長 11.7%。[6]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9年,年末建成區面積 25.3 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面積 8.36 萬平 方米,建成區人均道路面積 22.1 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面積 14.77 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 39.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14.31 平方米。 供水量 1709 萬噸,城區公共供水普及率達 97.01%,水質綜合合格率 100%。

2019年,全年 PM10 平均濃度為 67 微克/立方米;PM2.5 平均濃度為 41 微 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為 82.7%,同比提高 11%,功能區環境噪 聲 50.4 分貝;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環境影響 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為 100%。

教育事業

2019年,年末有各級各類學校 245 所,在校學生 97470 人,教職工 6264 人,其中專任教師 5575 人。有小學 56 所,招生 6262 人,在校學生 41141 人,專任教師 2403 人,小學學齡人口淨入學率為 100%;全市 有普通中學 30 所,招生 13000 人(初中 9147 人,高中 3853 人), 在校學生 37454 人(初中 26160 人,高中 11294 人),專任教師 2165 人(初中 1520 人,高中 645 人);全市有職業教育學校 1 個,在校 學生 2600 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 101.07%,初中學齡人口淨入學 率達 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 79.25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90.2%, 15 周歲人口文盲率為 0%,九年制義務教育完成率為 95.68%,農民工 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例為 100%。重點上線 618 人,本科以上上 線 1933 人。為 67301 名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為 67301 人提供了免費教科書,為 6018 名貧困寄宿生補助了生活費

文體事業

2019 年全年創作、發表(含展演)各類文作品 1953 件,其中: 文學類作品 317 件,美術類作品 382 件,書畫類作品 670 件,攝影 作品 420 件,音樂作品 84 件,舞蹈作品 67 件,曲藝作品 13 件。上 送參賽參展各類文藝作品 407 件,獲市級以上獎勵的 66 件;圖書館 總藏量 19.2 萬餘冊,接待到館讀者 38.7 萬餘人次,書刊流通 45.0 萬餘冊次/年。

2019年,年末有電影院 3 個,文化館 1 個,綜合文化站 19 個。廣播電視 台 1 座,鄉鎮廣播電視站 17 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 100%。光纜 總長 2868.76 公里(含 267.36 公里主幹線),新發展寬帶用戶 2915 戶,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 11.3 萬戶。

2019年,全年參加國家級體育比賽獲金牌 5 枚,省級體育比賽獲金牌 21 枚,銀牌 24 枚;參加市級體育比賽獲金牌 57 枚,銀牌 78 枚,銅牌 50 枚。全年新增全民健身站點 73 個,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73 個, 實現體育彩票銷售額 41.45 萬元,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貧困學 生運動員 7 名。

衛生事業

2019年,年末有醫院 12 個,其中:綜合醫院 10 個,中醫醫院 1 個,專 科醫院 1 個。基層醫療機構 719 個,其中:衛生院 18 個,社區服務 中心 2 個,社區醫院 4 個,診所 74 個,衛生所 7 個,門診部等其他 機構 7 個,村衛生室 607 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5 個,其中:婦幼 保健院 1 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 個,專科疾病防治院 1 個,衛生 監督機構 1 個,采供血機構 1 個。開放床位 4459 張。衛生技術人員 2873 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1094 人,註冊護士 1319 人。按常 住人口 63.3 萬人計算,每千人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7 張, 每千人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1.7 人。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15‰,嬰兒死亡率 1.71‰。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67.44 萬人,其中:城鄉居民 61.04 萬 人,職工 6.4 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 16.87 萬人;城鄉居民 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數 26.86 萬人。

2019年,全市有各種社會福利機構 159 個,床位 3195 張,每千名老人擁 有養老床位數 19 張,2019 年 12 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 3562 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 16394 人。

人民生活

2019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35747 元,增長 9.4%;農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為 16524 元,增長 10.5%。全部單位職工人數 78232 人;全部單位職工平均工資 49210 元,增長 10.8%。其中:非私營單位職 工人數 52522 人,平均工資 55482 元,增長 18.2%;私營單位職工人 數 25710 人,平均工資 36943 元,增長 24.0%。

科學技術

2019年,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 51.07 億元,占規模工業企業產值 的比重為 24.2%。組織實施重點科技計劃項目 95 項,其中:結轉項 目 41 項,新上項目 54 項。新上項目中,按內容分:重點研發計劃 17 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計劃 11 項,工業科技創新(示範) 基地(平台)計劃 4 項,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平台)計劃 19 項,軟科學計劃 3 項。

2019年,申請國家專利 481 件,其中發明專利 63 件,實施重點專利轉化 項目 3 項。

郵政通信

2019年,全年實現郵政業務總量 10353.45 萬元,同比增長 12.4%。[7]

交通運輸

綜述

隆昌地處川南陸路交通樞紐,內外交通發達,境內基本形成了以1條高鐵為紐帶,2條鐵路為支撐,3條高速公路為依託,4條國、省幹線公路為骨架的區域節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成渝客運專線隆昌北站正式建成並運營,隆界快速通道、自隆高速竣工通車,向陽路穩步推進。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油)路,公路總里程達1772公里,公路密度達223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

2019年,全市轄區內公路里程 1957 公里,其中:國道 109 公里,省道 81 公里、縣道 253 公里、鄉道 123 公里、村道 1389 公里、專用公路 2 公里。等級公路 1957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63 公里、一級公路 41 公里、二級公路 72 公里、三級公路 141 公里、四級公路 1640 公里。城區內有公交線路 14 條。

鐵路

隆昌有成渝鐵路在境內設有隆昌站,可前往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貨運線隆黃鐵路連通了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此外,成渝高鐵在隆昌市北部的界市鎮設有隆昌北站,開行成都、重慶、萬州、南寧、長沙方向的高鐵列車,40分鐘便可抵達成都,30分鐘可到達重慶,遠期可達武漢、上海。

航空

隆昌距瀘州藍田機場65千米,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150千米。

歷史文化

客家文化

明末清初,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大批粵贛閩客家人隨之西進,進入四川墾荒創業。幾經周轉,其中一部分人最終紮根隆昌,形成了客家文化。隆昌居住着約25萬客家人,形成了以隆昌為中心的川南客家群體的生活大本營,素有「川南客家大本營」之稱。人們仍然保持着說客家話,吃客家菜,行客家禮。

語言

隆昌由於地處川渝交界地區,其語言屬西南官話仁富小片,是介於重慶話和內江話中的一種,既有重慶話的硬朗又有內江話的委婉,極具特色。

飲食

隆昌的菜系也可謂是集大家之成,處於川菜里的小河幫(以自貢、內江為中心)和下河幫(以重慶為中心)之間,集小河幫的精緻與下河幫的豐富於一身,所以隆昌有許多美食,是成渝線上的一大美食亮點,如隆昌羊肉湯、乾鍋排骨、老鴨湯、跳水兔、隆昌苕絲糖、火鍋、乾鍋、糯米飯、糍粑(糯米飯、糍粑為客家美食)等。

青石文化

隆昌素有「中國石牌坊之鄉」、「青石文化城」之稱;隆昌盛產青石,青石雕刻技藝已有700多年歷史,隆昌青石雕刻起先是運用於民間建築中,隨着石牌坊的建立,雕刻藝術逐漸盛行至今。據資料記載,隆昌青石成礦為侏羅系下統珍珠沖地層和侏羅系中統下段沙溪廟組地層。[20]2014年,隆昌「青石雕刻」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

名優特產

隆昌地方特產主要有「隆昌夏布」、「隆昌素」、「隆昌陶瓷」以及「隆昌三白」(白鵝、白豬、白兔)。

隆昌夏布是以「天然纖維之王」苧麻為原材料經手工織成的一種平紋布,俗稱「麻布」,明清時期,隆昌夏布被列為宮廷貢品,也是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之一。隆昌夏布編織工藝是一種獨特的工藝流程,它有打麻、績麻、曬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竹扣、排線刷漿,上機穿機扣、打重線、泡芋子裝梭、織布、曬布漂洗、印染等十二道工序。2009年,隆昌夏布編織工藝入選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隆昌素 隆昌素,原稱「素心蘭」或者「春素」,於1961年4月17日,由朱德命名,「隆昌素」屬蘭科蘭屬中的軟葉春劍素,其根粗壯,假鱗莖橢圓形而不明顯,芽嫩綠無雜色,葉草質潤綠色,有肉質感,葉緣具細鋸齒,較軟略成弧形。中脈、兩側脈平行深綠而明顯。1987年在第十二屆世界蘭花博覽會上,「隆昌素」被評為世界名蘭;2006年獲國家地理標誌。

隆昌羊肉湯

隆昌羊肉湯主要以羊肉、羊骨、羊雜為主料製作而成,湯色雪白濃釅,湯里的羊肉、羊雜做得很精緻,在湯里撒上點蔥花,用豆瓣醬蘸食。[9]

風景名勝

綜述

隆昌古有「隆昌八景」(道觀憑眺、鵝洞飛雪、響石餘音、鄉校留徽、正覺晴雲、樓峰聳翠、隆橋夜月、回龍砥柱),現有「三古之旅」(古牌坊、古寨堡、古宇湖)。

主要景點

隆昌石牌坊 隆昌石牌坊位於四川省隆昌市,國家4A級景區,由南關石牌坊古鎮、蓮峰公園、北關景區三部分組成,存有古石牌坊17座,如功德坊、警示坊、節孝坊、百壽坊等,被稱為「立體史書」。[27][28]2001年06月25日,隆昌石牌坊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隆昌石牌坊景區

古宇湖 古宇湖旅遊景區位於隆昌城區西側,是70年代修建的人工中型水庫,以古宇湖為核心區域,規劃面積15.23平方千米,是集體驗、休閒、度假、養生、觀光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區。古宇湖有大小島嶼10餘個,林地覆蓋率約占總面積的50%。古宇湖有「候鳥樂園」之稱,每年冬季大量候鳥在此棲息越冬,數量多達近10萬隻;1995年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批准建設古宇湖國家濕地公園。[29]2016年1月19日,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宇湖

雲頂古寨 雲頂古寨位於隆昌市雲頂鎮,距縣城20千米,座落在海拔530米的雲頂山上,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3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占地245畝,寨牆總長1640米,牆高7.4米,寨牆寬4.5米,寨內有學校、錢莊、監獄等48(現存13座)幢特色各異的明清建築。寨外的雲頂場至今保留有「夜晚交易、天明人散」的「早市」風俗,被稱為「雲頂鬼市」。被國家文物部門譽為「千年古城堡、萬擔收租院、方圓百平方千米莊院的微縮景觀、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全國兩大古寨之一。

雲頂古寨

毛澤東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 毛澤東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位於隆昌市聖燈鎮,原隆昌氣礦炭黑廠舊址,建立於1996年4月;總面積1.1831萬平方米,設一個主展廳,廳內設有展版25個,展櫃8個;1996年4月,被中共內江市委、內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10月,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3月,被命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精神教育基地」。[10]

城市榮譽

2005年3月,隆昌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2012年4月,獲「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縣城」。

2012年8月,獲「四川最具投資價值城市」十強。

2014年3月,獲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2013年度平安建設先進縣」。

2016年8月,獲四川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表彰為「四川省雙擁模範城(縣、區)」稱號。

2017年12月,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18年4月,四川省住建廳擬命名隆昌為四川省園林城市。

2018年11月21日,隆昌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2019年1月,隆昌市榮獲2018年度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12月,入選「2020中國城市創新百佳示範縣市」第42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