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貪利貪德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貪利貪德辯》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 第八卷。

原文

郁離子曰:「貪與廉相反,而貪為惡德,貪果可有乎?匹夫貪以亡其身,卿大夫貪以亡其家,邦君貪以亡其國與天下,是皆不知貪者也。知貪者其惟聖人乎。聖人之於仁義道德,猶小人之於貨財金玉也,小人之於貨財金玉無時而足,聖人之於仁義道德亦無時而足。是故文王、周公、孔子皆大聖人也。文王視民如傷,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以夜繼日,坐而待旦;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聖人之貪於仁義道德若是哉!故以其貪貨財金玉之心而貪仁義道德,則昏可明,狂可哲,而人弗能也。故於貨財金玉則貪,而於仁義道德而廉,遂使天下之人專名貪為惡德而惡之,則小人之罪也。」

譯文

郁離子曰說:「貪和廉正相反,而貪是惡德,貪果真可以有嗎?匹夫貪婪就喪失了自身;上卿、大夫貪婪就導致滅門之禍;國君貪婪就喪失國家和天下百姓,這都是不知道貪的危害啊。知道貪婪的危害只有聖人啊。聖人對於仁義道德,就像小人對於貨財金玉一樣啊。小人對於貨財金玉沒有一時能感到滿足,聖人對仁義道德也是沒有一時能感到滿足。所以文王、周公、孔子都是大聖人。文王視民如傷,從早到晚,忙得都沒吃飯的空閒;周公想兼有三王的長處而實施四件事,夜以繼日,忙到天亮;孔子說:『我有智慧了嗎?還沒有智慧啊。』聖人對於仁義道德的貪到了如此地步!因此如果用貪財物金玉的心而去貪仁義道德,那麼昏昧的可以變得明知,狂妄的可以變得明哲,然而一般的人卻不能做到啊。所以對財物金玉就貪,而對仁義道德就廉,於是使天下的人們專把貪看成是惡德並憎惡它,這就是小人的罪過啊。」

寓意

君子重於義,小人重於利,君子對道德的追求永無止境,小人對錢財的追求永不滿足,直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願天下更多的人追求仁義,那麼人們就會日益明智起來,社會風氣也會隨之好起來。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劉基於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2]。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3]。」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視頻

貪利貪德辯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