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州黔東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貴州黔東南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外文名: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別 名: 黔東南(簡稱)

行政區劃代碼: 522600

行政區類別: 自治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貴州省東南部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南部

面 積: 30282.61 km²

下轄地區: 凱里、麻江、丹寨等16個縣市

政府駐地: 凱里市

電話區號: 0855

郵政區碼: 556000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鎮遠古城,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等

機 場: 凱里黃平機場,黎平機場

火車站: 凱里站,鎮遠站,從江站,三穗站

車牌代碼: 貴H

地區生產總值: 1191.52 億元(2020年)

方 言: 漢語西南官話,苗語,侗語

重要節日: 姊妹節,蘆笙節,龍船節,薩瑪節

特 產: 香豬,硒鋅米,銀飾,藥材等

少數民族: 苗族,侗族,瑤族,仫佬族,革家

高等院校: 凱里學院

州委書記: 羅強

州 長: 安九熊(州長候選人)

州慶日: 7月23日

人 口: 3758622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下轄16個縣市,州府凱里市。全州轄凱里1市和麻江、丹寨、黃平、施秉、鎮遠、岑鞏、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雷山、台江、劍河15縣,凱里、爐碧、金鐘、洛貫、黔東、台江、三穗、岑鞏、錦屏、黎平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7個街道,94個鎮,110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境內居住着、侗、、布依、、瑤、、土家等33個民族。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為3758622人。

黔東南總面積30282.34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迭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有雷公山雲台山佛頂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9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

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2020年,黔東南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1.52億元。[1]

歷史沿革

秦代屬黔中郡和象郡。

西漢時期屬武陵郡和牂牁郡。

隋代屬牂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

唐代屬黔中道,置有充州應州亮州等羈縻州和獎州等經制州。

宋代分屬荊湖北路、夔州路和廣南路,置有邛水縣、安夷縣和亮州、古州等羈縻州。

元代屬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廣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峽縣、黃平府、鎮遠軍民總管府及古州八萬洞民總管府。

明洪武年間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華府併入黎平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併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併入黃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開、銅鼓、清浪3衛,置開泰、錦屏、青溪3縣;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後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廳,分屬鎮遠、黎平、都勻3府管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廳,隸黎平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府、州、廳為縣,設鎮遠、施秉、青溪、思縣、邛水、天柱、錦屏、黎平、下江、永從、榕江、丹江、台拱、劍河、黃平、爐山、八寨、麻哈共18縣。

民國三年(1914年)設黔東道,治鎮遠,領鎮遠、邛水等26縣。

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思縣易名岑鞏縣,二十年(1931年)麻哈縣更名麻江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黎平,後經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兩次調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區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仍駐鎮遠)。

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縣併入鎮遠等縣,裁丹江縣,將丹江河以西之地併入八寨縣,八寨縣易名丹寨縣,丹江河以東之地併入台拱縣,台拱縣改名台江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縣區域建立雷山設置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設置局為雷山縣。

1956年4月18日,撤消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餘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自治州轄16個縣,州人民政府駐凱里,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丹寨、麻江、爐山、雷山4縣合併建凱里縣,台江縣併入劍河縣,從江縣併入榕江縣,施秉縣併入黃平縣,岑鞏縣、三穗縣併入鎮遠縣,天柱縣併入錦屏縣,全州設7個縣。

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後恢復天柱、從江、雷山、麻江4縣和施秉、三穗、岑鞏、台江、丹寨5縣建置,自治州仍轄16個縣。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消凱里縣建立凱里市。自此,黔東南自治州轄1市15縣。

行政區劃

黔東南州轄1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縣級市1,縣15),215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街道26,鎮129,鄉60)。面積30339平方千米,人口461萬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凱里市。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東與湖南省懷化地區毗鄰,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河池地區接壤,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市。全境東西寬220公里,南北長240公里,西距省府貴陽160餘公里;

總面積30282.34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過渡地帶,根據地層岩石和地質外營力作用,境內可劃分為岩溶地貌區和剝蝕、侵蝕地貌區。鎮遠至凱里一線之西北屬岩溶地貌區,常見的地貌形態有峰叢、峰林、石林、溶洞、溶窪、天生橋、暗河等。鎮遠至凱里一線之東南屬剝蝕、侵蝕地貌區,主要由碎屑岩組成,山體大、切割深,常形成脊狀山。州境總體地勢是北、西、南三面高而東部低。中部雷公山區和南部月亮山為中山地帶,西部和西北部為丘陵狀低中山區,東部和東南部為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500—1000米。最高點為雷公山主峰黃羊山,海拔2178.8米,最低點為黎平縣地坪鄉井郎村水口河出省處,海拔137米。主要山峰有雷公山、冷竹山、南刀坡、佛頂山、轎頂山、香爐山、龍頭岩、老山界、青山界、牛角山、天子嶺、高岳山、貓鼻嶺、月亮山、孔明山等。

土地土壤

黔東南州土地面積為3028234.11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7.2%。在全州土地面積中,有耕地427422.58公頃,占14.12%;園地27312.5公頃,占0.9%;林地2042277.28公頃,占67.44%;牧草地218658.29公頃,占7.2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9786.58公頃,占1.97%;交通運輸用地26737.75公頃,占0.8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6086.21公頃,占1.52%;其他土地179952.92公頃,占5.95%。

自治州土壤有紅壤、黃壤、黃紅壤、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沼澤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水稻土等11個土類、26個亞類、6個土屬,222個土種,分屬7個土綱。其中:紅壤面積為466.92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10.26%;黃壤面積為2832.8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62.32%;黃棕壤面積為53.35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1.17%;紫色土面積為50.24萬畝,占全州總面積1.10%;黑色石灰土面積為456.87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10.04%;水稻土面積為253.19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5.56%;其他土壤437.83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9.55%。

氣候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4―18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8攝氏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28攝氏度。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勢的不同,各地氣溫有一定差異。總體趨勢是:南部氣溫高於北部,東部氣溫高於西部。境內年日照時數為1068―1296小時,無霜期270―330天,降雨量1000―1500毫米,相對濕度為78―84%。

水文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有大小河流2900多條,以清水江、舞陽河、都柳江為主幹,呈樹枝狀展布於各地。河流分屬兩個水系。苗嶺以北的清水江、舞陽河屬長江水系,苗嶺以南的都柳江屬珠江水系。清水江自西向東流經丹寨、麻江、凱里、黃平、施秉、台江、劍河、錦屏、天柱9縣、市,州境河道長376公里,流域面積14769平方公里。舞陽河自西向東流經黃平、施秉、鎮遠、岑鞏4縣,州境河道長166公里,流域面積為5106平方公里。都柳江自西向東南流經榕江、從江2縣,州境河道長141公里,流域面積為8802平方公里。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已發現礦產40餘種,探明了儲量的有重晶石、汞、煤、鐵、錳、銻、金、鉛、鋅、銅、磷、石灰岩、白雲岩等19種,在貴州省列前三位的有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銻礦,其中重晶石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0%以上。

植物資源

黔東南州森林資源豐富,有「杉鄉」「林海」之稱。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也是貴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個林業重點縣,有8個在黔東南。2013年,全州有森林面積3280.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活立木蓄積量為1.1億立方米。全州已查明並鑑定出的植物達2009種,分屬290科690屬。其中種子植物有1440餘種,分屬163科429屬。在這些植物中,屬於中國特有屬的有水青樹、觀光木、鍾萼木、木瓜紅等24種,占全國特有屬的11.7%;列為國家I、II級重點保護樹種有禿杉、銀杏、鵝掌楸、南方紅豆杉等39種,占全國重點保護樹種的10.05%,占全省重點保護樹種的90.2%。境內有常用野生藥用植物400多種,其中太子參、杜仲、天麻、桔梗、五倍子等名貴藥材馳名全國。

4月24日,黔東南州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州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黔東南州「州樹州花」的議案》,決定批准《州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黔東南州「州樹、州花」的議案》,確定紅豆杉為黔東南州「州樹」、杜鵑花為黔東南州「州花」。

水資源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水能資源理論儲藏量322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4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70萬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開發條件優越;2015年全州水力、火力發電量達99.63億度,比上年增長11.8%;國家電網覆蓋全州,已形成水火併濟的發輸電力網絡。

黔東南地處長江、珠江上游,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屬長江、珠江防護林保護區範圍。境內水系發達,河網稠密,有2900多條河流,年徑流量225億立方米。清水江、舞陽河、都柳江三大幹流,以雷公山為分水嶺,分別匯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境內長江流域面積19875平方公里,珠江流域面積8802平方公里,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是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

動物資源

黔東南州境內有哺乳動物8目20科56種,占全省同類種數的41.79%;兩棲類動物2目9科40種,占全省同類種數的66.7%;鳥類12目29科162種,占全省同類種數的40.2%;爬行類3目11科36種,占全省同類種數的63.6%;魚類4目8科62種,占全省同類種數的55.9%。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錢豹、蘇門羚、斑羚、獼猴、短尾猴、林麝、穿山甲、大鯢、水獺、鴛鴦11種;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大靈貓、黑熊、豹貓、白鷳、紅腹錦雞、蟒蛇、、虎紋蛙8種。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53.83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4%。年末戶籍人口481.19萬人,比上年增加5.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7.97萬人,占總戶籍人口比重為30.8%,比上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全年全州人口出生率為13.58‰,死亡率為7.0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為3758622人。

民族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苗族、侗族、漢族、布依族、水族、瑤族、壯族、土家族等33個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戶籍人口的80.3%,其中苗族人口占42.5%,侗族人口占29.5%。

政治

州委書記,凱里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羅強

州副書記:馬磊

州長:安九熊

副州長:譚海

、周舟、陳應武、楊承進、杜艷、周代軍、王建華

州政協主席:潘玉鳳

州人大主任:湯越強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1036.62億元,比上年增長7.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1.31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231.59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593.72億元,增長8.7%。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4%、22.3%和57.3%。在三次產業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23.8%和60.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358元,增長7.4%。

全州財政扶貧項目2357個,財政扶貧資金11.59億元。 減少貧困人口30.51萬人,13個貧困鄉鎮脫貧摘帽。

2018年,黔東南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1.5%,服務價格上漲3.0%。在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5%,衣着價格下降0.4%,居住價格上漲2.2%,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8%,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1.3%,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5.4%,醫療保健價格上漲2.6%,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1.8%。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類市場主體292477戶,比上年末增長12.3%。其中,內資企業49199戶,增長14.8%;外商投資企業89戶,增長3.5%;個體工商戶233798戶,增長11.6%;農民專業合作社9391戶,增長16.3%。

2018年,黔東南州財稅收入125.58億元,比上年下降9.8%。財政總收入115.48億元,下降11.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38億元,下降23.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03.78億元,增長0.6%。

2018年,黔東南州國稅收入6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全州地稅收入34.52億元,下降27.0%。

2020年,黔東南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1.52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81億元,同比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58.53億元,同比增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688.18億元,同比增長4.4%。

2020全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1191.5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4.81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58.53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688.18億元,增長4.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5%、21.7%和57.8%。在三次產業中,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1%、17.6%和54.3%。

第一產業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1.7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22.86億元,增長8.4%;林業增加值33.43億元,增長5.3%;畜牧業增加值49.01億元,增長5.1%;漁業增加值6.02億元,增長1.5%;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0.44億元,增長6.1%。

2018年,黔東南州糧食種植面積26.38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3%;油菜籽種植面積4.80萬公頃,下降1.4%;烤煙種植面積0.99萬公頃,下降11.5%;蔬菜種植面積12.82萬公頃,增長8.1%;藥材種植面積3.92萬公頃,增長24.2%;青飼料(包括綠肥)播種面積3.13萬公頃,增長15.0%;年末茶園面積2.75萬公頃,下降4.5%;年末果園面積5.24萬公頃,增長17.1%。

2018年,黔東南州糧食總產量125.92萬噸,比上年增長0.3%。主要經濟作物藥材、蔬菜、茶葉、園林水果產量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園林水果和藥材產量增長超過20.0%。

主要林產品油茶籽、核桃、銀杏、花椒和木材採伐量比上年增加;生漆、油桐籽、五倍籽、棕片、松脂、竹筍片和板栗不同程度下降。

2018年,黔東南州肉類總產量17.34萬噸,比上年增長4.7%。牛出欄14.54萬頭,增長2.8%;生豬出欄140.02萬頭,增長2.9%;羊出欄20.93萬隻,增長4.9%。活家禽出欄1132.14萬隻,增長5.9%。禽蛋產量0.68萬噸,增長12.0%。全年水產品產量4.63萬噸,比上年增長2.6%。

2018年,黔東南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6.75萬公頃。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7萬公頃。

2018年,黔東南州農業機械總動力299.13萬千瓦, 增長0.6%。大中型拖拉機4037台,小型拖拉機5414台;耕整機16.872萬台,總動力95.998萬千瓦;水耕插秧機199台,總動力664千瓦;農用排灌動力機械57264台,總動力245171千瓦;農用水泵57264台;聯合收穫機518台,總動力12643千瓦;機動脫粒機14.94萬台,總動力36.544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17.939萬台,總動力46.963萬千瓦;農用運輸車6000台。

2020全年全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全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7.27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種植業總產值240.82億元,增長8.2%;林業總產值66.94億元,增長4.0%;畜牧業總產值91.17億元,增長3.1%;漁業總產值9.81億元,增長10.2%。

2020全年全州糧食種植面積402.04萬畝,比上年增長1.8%;油菜籽種植面積115.40萬畝,增長8.7%;烤煙種植面積14.74萬畝,下降4.2%;蔬菜種植面積243.06萬畝,增長15.1%;藥材類種植面積67.05萬畝,增長22.3%;年末茶園面積45.76萬畝,增長1.5%;年末果園面積93.03萬畝,增長14.4%。

2020全年全州糧食總產量127.16萬噸,比上年增加0.55萬噸,增產0.4%。其中,夏糧產量16.25萬噸,增產10.1%;秋糧產量110.91萬噸,減產0.8%。烤煙產量1.66萬噸,減產9.4%;蔬菜產量317.55萬噸,增產19.1%;中藥材產量19.16萬噸,增產58.2%;茶葉產量1.73萬噸,增產7.3%;水果(含果用瓜)產量68.78萬噸,增產24.7%。

2020全年油茶籽產量3.63萬噸,增產5.8%;核桃0.31萬噸,增產24.1%。

2020全年全州木材採伐量186.79萬立方米。

2020全年全州肉類總產量15.82萬噸,基本與上年持平。牛出欄18.49萬頭,增長19.0 %;生豬出欄114.92萬頭,下降8.5%;羊出欄20.59萬隻,增長0.3 %。活家禽出欄1787.68萬隻,增長27.2%。禽蛋產量1.09萬噸,增長39.8%。

2020全年全州水產品產量5.57萬噸,比上年增長2.3%。

2020年,全州農業機械總動力302.1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3%。全州有大中型拖拉機2864台,小型拖拉機5223台;農用水泵56495台;農用運輸車2980台。

第二產業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

2018年,黔東南州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4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22.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下降23.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4%;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5.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9.6%。分行業看,全州28個行業中13個實現增長,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9.4%,比上年增長13.2%;非金屬礦物質製品業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3.5%,增長17.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占全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7.8%,增長79.7%。這三個行業合計增加值占全州的70.7%;拉動工業經濟增長27.3個百分點。

2018年,黔東南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8.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實現利稅總額22.71億元,增長22.7%。

2018年,黔東南州建築業增加值8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全州具有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建築業企業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00.53萬平方米,增長32.0%。

第三產業

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3%。從三大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8.7%;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1.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2.1%。從三大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11.2%;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3.3%;工業投資下降17.5%。

2018年,黔東南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4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63.16億元,增長13.6%;零售業零售額231.71億元,增長5.9%;住宿業零售額3.24億元,增長6.9%;餐飲業零售額32.36億元,增長11.9%。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1.72億元,增長7.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8.75億元,增長7.8%。

2018年,黔東南州外貿進出口總額765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0.4%。其中:出口7646萬美元,進口5萬美元。全州批准外商投資項目10個,合同外資金額9292萬美元,下降79.8%;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0537萬美元,下降67.1%,其中:合同外資到位金額9481萬美元,外債到位金額1056萬美元。

2018年,黔東南州接待旅遊總人數10807.5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6%,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10802.95萬人次,增長15.6%;入境遊客4.64萬人次,增長11.1%,其中:外國人2.02萬人次,港、澳、台同胞2.6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37.23億元,增長20.5%。

2018年,黔東南州有風景名勝區9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6個。風景區總面積2331.93平方公里,約占全州國土面積7.7%。

截至2018年末,黔東南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477.02億元,比上年下降2.0%。其中,住戶存款餘額938.03億元,增長11.6%;各項貸款餘額1269.86億元,增長14.4%。

截至2018年末,黔東南州各類保險公司全部保費收入26.9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支付各類賠付支出1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截至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高等教育學校3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招生2450人,在校學生10640人,畢業生2653人;高等專科學校2所,招生7921人,在校學生21390人,畢業生725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4所,招生29476人,在校學生47344人,畢業生13348人。普通高中45所,招生34396人,在校學生10.28萬人,畢業生31296人。初級中學157所,在校學生17.35萬人。初中毛入學率117.00%。小學660所,在校學生37.18萬人。小學入學率99.34%。幼兒園1547所,在園幼兒17.07萬人。脫貧再教育1.63萬人。 錄取本科學生18164人,錄取專科學生16292人,中職單報高職錄取專科學生4708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免雜費覆蓋率已達100%,免除教科書覆蓋率達到100%。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黔東南州立項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26項,立項資金8916萬元。 建設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平台29個 。新增科技型企業備案48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技術合同登記471項,合同交易額10.8億元,分別增長12.4%、42.5%。專利申請2855件;獲專利授權1510件,增長27.5%。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年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館17個,公共圖書館17個,博物館28個(其中:陳列館5個),紀念館4個,表演團體32個。電視轉播發射台17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97.05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40%,廣播綜合覆蓋率91.35%。《黔東南日報》全年共出版報紙1448萬份。

醫療衛生

2018年年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擁有衛生醫療機構3866個。其中:醫院119個,鄉鎮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1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7個,衛生監督所17所,醫學科學研究機構1個,門診部3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31個,村衛生室3132個,采供血機構3個,其他衛生機構9個。全州實有醫院病床27204張,衛生技術人員26297人。其中:執業醫師6088人,執業助理醫師2401人,註冊護士10765人,藥師(士)1012人,檢驗師1065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室內體育館16個,露天體育場9個,游泳館4個,體育公園8個。全州三級以上運動員增至82人,在省級以上年度冠軍賽、錦標賽上獲得金牌30枚、銀牌46枚、銅牌59枚。全年新增電腦體育彩票網點58個,銷售額4.38億元。

社會保障

2018年末,黔東南州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19.60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14.86萬人。城鄉養老保險219.19萬人;失業保險10.39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9.2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0.66萬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11.64億元,其中: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金115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64%。全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支出總額23.95億元。

2018年末,黔東南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18萬人, 發放低保金1.57億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3.74萬人, 發放低保金9.81億元。全州社區服務機構設施2830個,社區服務中心115個,社區服務站2348個。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9所, 床位696張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8萬人,金額3.8億元。社會捐贈金額443.78萬元。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78億元。

人民生活

2018年末,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30元,比上年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118元,比上年增加1284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7元,增長10.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831元,比上年增加736元,增長10.4%。

環境保護

2018年,黔東南州林業自然保護區(點)16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81萬公頃,占全州國土面積的7.5%。全年營造林面積3.4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05%。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51萬公頃,封山育林面積1.94萬公頃,中幼林撫育面積0.89萬公頃。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9.57平方公里。 凱里、黃平和施秉3個縣(市)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5.25%。全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8.9%。 全年氧量排放量2.51萬噸,氨氮排放量0.28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9294噸,二氧化硫排放量5.16萬噸。

安全生產

2018年,黔東南州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數152起,增長7.8%;死亡人數103人,增長10.8%。其中:工礦商貿事故數11起,增長83.3%,死亡人數13人,增長116.7%;道路運輸事故數132起,死亡人數84人,下降1.2%;鐵路運輸事故數8起,增長100.0%,死亡人數5人,增長150.0%。

郵電事業

2018年,黔東南州郵政業務總量4.91億元,增長4.3%;郵政業務收入5.31億元,增長8.1%。其中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1137.18萬件,增長25.2%;快遞業務收入1.95億元,增長32.4%。電信業務總量225.17億元,增長193.3%; 電信主營業務收入27.08億元,增長4.7%。全年本地局用交換機容量24萬門,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476萬戶。固定電話用戶15.76萬戶,下降12.2%。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1.42萬戶,農村電話用戶3.69萬戶,公用電話0.6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36.64萬戶,增長26.0%。互聯網寬帶戶數304.45萬戶,其中當年互聯網寬帶接入戶數34.87萬戶。

法治建設

2020年7月31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法治保障)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

交通運輸

截至2018年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路總里程296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90公里,國道1467公里,省道2732公里,縣道5116公里,鄉道6727公里,村道12693公里。全年公路貨物周轉量248.1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4.7%;旅客周轉量124.4億人公里,下降22.2%。按照公路技術等級劃分,高速公路890公里、一級公路221公里、二級公路1160公里、三級公路641公里、四級公路19813公里、等外級公路6900公里。公路密度達到97.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州實現3509個建制村通油路,建制村通油路率達100%,全州行政村通客運班車率達100 %。

2018年,黔東南州機動車保有量73.18萬輛,汽車保有量36.85萬輛,其中三輪汽車138輛,低速汽車839輛;個人機動車保有量70.27萬輛,個人汽車保有量34.05萬輛。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侗、漢、、瑤、壯、布衣、土家等民族。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別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有苗族的「划龍船」和武術,侗族的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等。

吃新節

「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

歌舞

黔東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別稱。苗族的「飛歌」和「遊方歌」,還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調式不一。侗族的歌有合唱歌曲,也有獨唱歌曲,特別是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侗族「大歌」。

民族舞蹈主要有被稱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踩鼓舞,有蘆笙舞,侗族的「多耶舞」。

工藝

民族工藝有早在宋代就作為貢品的苗族蠟染和侗族的侗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繡。苗、侗、水、瑤、畲等民族的干欄式吊腳樓,土家族的衙院莊園,侗族的鼓樓、花橋。

活動

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

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GuiZhou,Tour of Lei Gong Mountain International 100km Ultra Trail Challenge),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舉行。賽程總長超過100公里,分為「三天三地三段」進行比賽,是現代中國唯一一個多地點、多段位、三日賽程的超長跑國際挑戰賽。

凱里國際蘆笙節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在蘆笙盛會裡,尤以凱里國際蘆笙節最為壯觀,成為中外蘆笙文化交流的盛會,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大舞台。1999年8月28日首屆國際蘆笙節成功舉辦。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

黎平縣舉辦的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是黔東南最大的節日之一,藝術節上有侗族大歌表演、侗族歌舞、侗族習俗展示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活動。

風景名勝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以陽河雲台山為代表的山水風光;以凱里台江雷山為代表的苗族風景和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的侗族風景;還有施秉杉木河黃平野洞河劍河溫泉岑鞏龍鱉河等景點,構成黔東南的旅遊景觀,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橋和述洞侗族獨柱鼓樓、榕江車江八寶寨古樓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記錄。有亞熱帶森林。1992年的國際旅遊年會將黔東南列入世界「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遊景區之一,隨後又被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黎平肇興堂安侗寨和錦屏隆里古城為中國與挪威國際合作項目生態博物館,境內有「陽河」和「黎平侗鄉」兩個國家風景名勝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苗嶺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級AAAA景區6個:黎平肇興侗寨、鎮遠古城景區、施秉杉木河景區、施秉雲台山景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凱里雲谷田園

國家級AAA景區10個:黎平翹街景區、黃平野洞河景區、黃平舊州古鎮、鎮遠青龍洞景區、三穗頗洞農業體驗園、錦屏隆里古城、麻江藍莓生態旅遊區、凱里苗侗風情園、凱里下司古鎮、凱里苗妹非遺博物館

國家濕地公園3個:黎平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從江加榜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台江翁你河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4個:黎平國家森林公園、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台江南宮國家森林公園、劍河仰阿莎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2個:雷公山國家地質公園、苗嶺國家地質公園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5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榮膺中國十佳魅力城市。

2019年11月,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稱號。

2020年6月1日,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市。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相關視頻

這麼漂亮的大山,貴州黔東南風景真是太美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