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賦比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賦比興

 

 

 

賦比興,《詩經》中運用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歸納出來的詩歌表現手法。最早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名詞釋義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類比。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這裡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繫。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詳細解釋

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不同於網絡上流傳的比喻,其中類比與比喻的詳細差別請另行查詢,這裡不作贅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可以理解為故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作類比。一般來說,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形象生動,鮮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徵。《詩經》中比的運用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魏風·碩鼠》《小雅·鶴鳴》,獨具特色;而一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如《衛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文學意義

總之,關於「賦、比、興」的研究,除了穿鑿說詩的消極影響外,它的積極意義是:通過長期地研究和探討,不僅認識到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各自的特點,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且認識到廣博的生活閱歷、真摯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現等等對於它們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濃郁詩味對於讀者產生強烈美感的重要性,這樣,就使得關於「賦、比、興」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善,在創作中的表現和運用日趨豐富和完美。這些對於創作規律的認識,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