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輪作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輪作技術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技術,隨着苜蓿種植年限的延長,土壤含水量呈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耕層土壤乾旱現象十分明顯,引起苜蓿生長逐漸趨緩,產草量持續下降,最終出現嚴重的苜蓿草地退化現象;同時,苜蓿[1]再生速度、分枝數、粗蛋白含量、相對飼用價值整體上也隨着年限的增長而呈下降趨勢,而雜草、病蟲害等為害呈嚴重趨勢。因此,苜蓿利用一定年限後需要進行翻耕輪作,以解決上述問題。

一、技術名稱

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由於苜蓿具有自毒性,翻耕後直接種植苜蓿往往得不到健康的苜蓿草地,需要與禾本科作物進行1-2年的輪作,再種植苜蓿,這樣不僅能夠充分消除苜蓿地的自毒物質,補充土壤水分虧缺,而且也能夠明顯提高接茬禾本科作物的產量,減少氮肥投入。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本技術是在苜蓿生長利用5~6年後翻壓種植冬小麥和夏玉米1~2年,然後再種植苜蓿。按照該程序進行苜蓿與冬小麥和夏玉米的輪種。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6~7年周期內單位面積總純收益高出常規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70%左右,同時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土壤有機質、土壤全氮含量顯著提高,土壤物理性狀明顯改善。

1、紫花苜蓿翻耕

與冬小麥接茬輪種時,旱地在冬小麥播種前至少2個月進行翻耕,水澆地在冬小麥播種前至少2周進行翻耕。翻耕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

2、苜蓿翻耕過程土壤處理

翻耕過程每畝施用20~25kg毒土(75%辛硫磷以1:2000的比例拌成),用於防治地下害蟲。水澆地翻耕時採取翻耕後灌水(每畝灌水40~50方),再施入適量石灰(每畝4~5公斤)。旱地翻耕要注意保墒、深埋、嚴埋,使苜蓿殘體全部被土覆蓋緊實。

3、再生紫花苜蓿處理

冬小麥播種前,一般在再生紫花苜蓿苗期噴施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劑1500~2500倍液;同時結合冬小麥播種整地進行旋耕。

4、冬小麥播種及田間管理

4.1 品種選擇:翻耕苜蓿地早期土壤乾旱明顯,宜選擇抗旱性強的冬小麥品種。

4.2 適期播種:翻耕苜蓿地土壤[2]肥力較高,冬小麥應較常規播種期推遲2~3天。

4.3 藥劑拌種:需加強地下害蟲防治,採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進行拌種。

4.4 底肥與追肥:底肥氮肥較冬小麥常規施肥量減施70%左右,磷肥增施50%左右,鉀肥與冬小麥常規施肥量相同。追肥與冬小麥常規施肥量相同。

4.5 灌溉:如遇乾旱,苗期需要補灌,每畝灌水量20~30方;凍水較冬小麥常規灌溉量增加30%左右。

5、夏玉米播種及田間管理

5.1 品種選擇:在保證當季接茬苜蓿安全播種和玉米高產條件下,宜選擇抗旱性強的中早熟夏玉米品種。

5.2適期播種:在保證當季接茬苜蓿安全播種的條件下,夏玉米應儘量適期早播。

5.3藥劑拌種:需加強地下害蟲防治,採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進行拌種。

5.4 底肥與追肥:底肥氮肥較夏玉米常規施肥量減施30%左右,磷肥增施30%左右,鉀肥與夏玉米常規施肥量相同。追肥與夏玉米常規施肥相同。

5.5 灌溉:如遇持續乾旱,玉米苗期需要進行補灌,每畝灌水量20~30方。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自該技術2017年頒布為河北省地方標準、2018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主推技術以來,累計在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及周邊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地示範應用50餘萬畝。根據示範區統計,苜蓿利用5年後輪作冬小麥、夏玉米,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小麥單產、夏玉米單產、單位面積總純收益分別高出常規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36%、33%、96%左右;苜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單位面積總純收益高出苜蓿連作模式40%左右。通過技術示範,不僅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種植效益,而且實現了土壤改良培肥和氮肥減施,為農業綠色高效發展提供了模式支撐。

三、適宜區域

本技術適用於黃淮海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地區,同時可供山西、陝西等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地區參考。

四、注意事項

1、多年苜蓿地土壤乾旱明顯,與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時,旱地一般選擇在8月中旬以前進行苜蓿翻壓,以給冬小麥播種出苗創造較好的土壤水分條件;水澆地在播種冬小麥前2周左右翻壓,保證苜蓿殘茬部分腐爛分解,以利於小麥播種。

2、翻耕時要儘量徹底切斷苜蓿根系,翻耕深度要掌握在30厘米以上。

3、旱地翻耕要注意保墒、深埋、嚴埋,使苜蓿殘體全部被土覆蓋緊實。

4、苜蓿翻耕時,要注意加用殺蟲農藥,以減少地老虎等害蟲對後作物的危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