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載馳(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載馳(詩經)

【原文】

載馳載驅(1), 歸唁衛侯(2)。

驅馬悠悠, 言至於漕(3)。

大夫跋涉, 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4), 不能旋反(5)。

視爾不臧(6), 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 不能旋濟(7)。

視爾不臧, 我思不悶(8)。

涉彼阿丘(9), 言采其蝱(10)。

女子善懷(11), 亦各有行(12)。

許人尤之(13), 眾秭且狂(14)。

我行其野; 芃芃其麥(15)。

控於大邦(16), 誰因誰極(17)。

大夫君子, 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 不如我所之。

【注釋】

(1)載:語氣詞,沒有實義。馳、驅:車馬奔跑。

(2)唁(yan):哀弔失國。

(3)漕:衛國的邑名。

(4)嘉:嘉許,贊成。

(5)旋反:返回。

(6)臧:善。

(7)濟:止,停止,阻止。

(8)悶(bi):同「毖」,意思是謹慎。

(9)阿丘: 一邊傾斜的山丘。

(10)蝱(meng):藥名,貝母。

(11)善懷:多愁善感。

(12)行:道路。

(13)許人:許國的人。尤:怨恨,責備。

(14)蝱( Zhi):同 「稚」,幼稚。狂:愚妄。

(15)芃芃(peng):草木茂盛的樣子。

(16)控:告訴。 (17)因:親近,依靠。極:至,到。

【譯文】

車馬疾馳快奔走, 回國慰問我衛侯。

馬行歸途路悠悠, 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來追趕, 我心哀傷又憂愁。

沒人贊成我赴衛, 要我返回萬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深遠。

沒人贊成我回衛, 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謹慎。

登上高高的山岡, 採集貝母解愁腸。

女子多愁又善感, 各人心裡有主張。

許國大夫責怪我, 實在幼稚且張狂。

我在郊野忙行駛, 麥子繁盛又茂密。

前往大國去求援, 依靠誰來幫我忙。

許國大夫君子們, 不要再把我責備。

你們縱有百般計, 也不如我親自去。

【讀解】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之女,出嫁許穆公。眼見衛國覆亡,痛心 疾首,前去弔唁,並力圖用行動來拯救衛國。此舉遭到許國君臣 的阻撓,許穆夫人在憂憤之際寫下了這首詩。

詩中道出一個問題:在國難當頭之際,是坐以論道,前怕狼 後怕虎,還是義無反顧,起來用行動來拯救。一介柔弱女子和一 群五尺男子的言行心態,已在詩中作了披露。

危難之際總得有人挺胸而出,左思右想,瞻前顧後,總不如 行動有力、有效。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篇宣言。荊柯刺秦, 抵得上千千萬萬在背後譏諷咒罵暴君秦始皇的人。刺秦雖然未遂,  但行動本身就為荊柯留下了一座紀念碑。

不敢行動的人可以找出一千條理由來為自己辯護,而所有理 由大概出不了「我」的圈子,不外乎怕自己的罈罈罐罐被打爛了, 怕自己的鍋碗瓢盆功名利祿受到損害。敢於行動的一個前提就是 要跳出「我」的圈子,要「忘我」、「無我」,然後才能無畏地行動。 行動的代價不過就是犧牲一些個人的利益,以至於身家性命而已。 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疤,二十年後便又是一條好漢。

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人自己又 是什麼? 我們來到世上、離開世上,不都是赤條條的麼?身外之 物有什麼不可捨去的呢?人固然要為自己,為自己吃飽穿暖居安, 也為自己維護臉面和尊嚴。如果讓鍋碗瓢盆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 物束縛住了手腳,變成了它們的奴隸,自我實際上就已經喪失了。

敢於行動,既可以用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可以用來維 護某種道義;在維護道義的同時,也就證明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在 人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之中,行動是最高的命令。 [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