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還(詩經)
【原文】
揚之水①,
子之還兮①,
遭我乎獄之間兮②。
並驅從兩肩兮③,
揖我謂我儇兮④。
子之茂兮⑤,
遭我乎峱之道兮。
並驅從兩牡兮(6),
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7),
遭我乎峱之陽兮(8)。
並驅從兩狼兮,
揖我謂我臧兮。
【注釋】
(1)還(xuan):身體輕捷的樣子。
②遭:相遇。峱(nao):山名。
(3)從:追趕。肩:三歲的獸.
④揖:相見時作拱手狀的禮節。儇(xuan): 敏捷靈便.
⑤茂;美好。
(6)牡:雄獸.
(7)昌:強壯勇 武。
(8)陽:山的南面.
【譯文】
你真敏捷又矯健,
咱們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趕兩野獸,
向我行禮誇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
咱們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趕兩雄獸,
向我行禮今我好。
你真強壯又勇武,
咱們相遇峱山南。
共同追趕兩隻狼,
向我行札誇我好。
【讀解】
女人相見,互相誇讚的多半是美貌、服飾、氣色之類。男人相見,互相誇讚的多半是勇武健壯、本領高強。這是天性使然。
男子漢大丈夫應該當兵,應該闖蕩天涯,建功立業,而不應 圍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轉,不應泡在油鹽柴米、鍋碗瓢盆、婆婆媽媽之中。如果男人不長鬍子,溜肩細腰,麵皮白嫩,手無縛雞之力,嗲聲嗲氣,應當算作是違背天性的悲劇。
挽弓當挽強,擒獸要擒王,是男子漢的氣度,是真正值得誇讚的力的美。這種力的美,不僅僅體現在容貌體態之上,也體現在作派和氣度之上。氣壯如牛,聲如洪鐘,膀粗腰圓,虎背熊腰,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壓頂不彎腰,刀山火海也敢闖,都體現了力之美的精神,體現了天地間的陽剛之氣。
血氣方剛的漢子,縱然可以花前月下,兒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卻斷不可因此失去剛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間失去了陽剛之氣,「如大地上沒有了陽光,「體沒有了骨架,萬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兩極失去一極。[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