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退戰》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採取退卻方式以免遭敵打擊的問題。它認為,在敵眾我寡、地形不利,且難以力爭勝的條件下,應當迅速退卻,不與敵人決戰。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實力不受損失。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了採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爭指導者既要善於「見可則進」,又要善於「知難而退」。
《退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裡已經包含有「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爭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確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曹爽奉命率軍討伐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將軍而隨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於興勢山。蜀將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將軍費禕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蜀將費禕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法曰:「知難而退。」①
三國魏將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平乘夜襲擊,昭令堅臥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
注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字昭伯。魏明帝時,官至武衛將軍。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詔同輔齊王曹芳。後因與司馬懿爭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態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可見,隨爽攻蜀者並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4]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5]。
視頻
退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 ↑ 悲劇性結局,朱元璋第一謀臣劉基為何被毒死,人民網,2006-11-10
- ↑ 明初詩文三大家,中華典藏
- ↑ 在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經典軍事理論和著作?,網易,2019-03-22
- ↑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