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友在長安街(艾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友在長安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送友在長安街》中國當代作家艾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送友在長安街

那一年的周日和好友相約去逛街,這是一次沒有計劃的遊玩活動,臨時約定了時間,選了我們兩個住所的中間位置,一趟一個小時左右的地鐵將我送到了長安街。

那一年,我孤身一人背上行囊來到了北京這座城市期盼着在這裡找到我存在的價值,然而三年的時間,除了每日為生計奔波,膽怯且無能為力的我連這座城市的景色也不敢去欣賞,畢竟走出家門,就意味着那一個月的生活花銷可能又要超支了。不過有時候,這樣的風險偶爾還是要承擔的,畢竟社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是我來到北京三年時間內,第一次踏上長安街。關於這條街的故事我有所耳聞。出生於明永樂十八年,由元朝大都城牆內的順城街撫養長成。盛唐父母期盼她長治久安,所以賜以「長安」之名。

相同是我們都屬於土妞,但我是生長在一個國安民安的時代,而清朝後人卻先後為她披上了瀝青皮衣,一路風霜洗禮、一路雨雪教化,將她從上至下改造成時尚美妞。然而,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培育她的老師都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更何況身為有性格的探索者,她的成長之路依舊充滿了冒險。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的壓迫,讓她停止了成長,就連名字也在隨波逐流。

踏上長安街,看着如今如此優雅和美顏的街道,而我的前進腳步似乎已經趕不上她如今的優秀。本就是偶然定下來的行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長安街上胡亂溜達,走到哪兒欣賞到哪兒。

走了大半條街,我們也走累了,便買了一杯奶茶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休息。此時朋友也放下了手機,突然提起自己要離開北京這座城市,準備回家發展了。她是我來北京交到的第一個朋友,也是我那個時候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唯一的精神寄託,她走了,我未來又該如何?可是我又憑什麼去挽留她呢?畢竟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我自身難保。

離別的消息,讓嘴裡的奶茶也苦澀了,喝了幾口,我們便繼續閒逛起來。看着長安街周圍的大大小小的建築,我不明所以的詢問起好友,這條長安街究竟是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優雅的。朋友也被我突然的發問弄懵了,便拉着我走進了附近的一間書店,因為在不久前,我才告訴她我的一部小說發表了。

我嘗試着從書店內找到答案。長安街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會奮力嘶吼、奮勇直擊,在血與淚的堅持中,她找回了身着旗袍的自己、找回了母親給予的體面,迎接父親帶來的改革開放新時代。這是光榮的時刻,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讓我更加驚喜和意外的是,她甦醒後的每一次揮刀、每一聲呼喚,都伴隨着煥然一新、舉世無雙。

或許這就是我跟她的差距,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家鄉,我的膽量越來越小、做事也越來越謹慎。反觀長安街,50周年慶,她協調、大方,向東西雙向擴建延伸、整修街風;60周年慶,她大氣、優美,完成禮士路至四惠立交橋的大修工程;70周年慶,她共築中國夢,設計、全面提升園林綠化景觀;100周年慶,她牢記使命,展示百年來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

從書店內出來,朋友說自己還沒和天安門合影呢,以後或許也沒機會再來北京了,這一刻也不想留下遺憾,我們便找了兩輛自行車向天安門趕去。以前有聽同事說過長安街,聽名字不就是一條街道,本以為和其他街道一樣,走半個小時也就逛完了,然而,當我們騎上自行車奔跑在長安街的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一直被困在了狹小的盒子內。

一路上,再一次和朋友聊起長安街,朋友感慨說這條街是狹隘的,明明坐擁權利和金融兩把美麗刀,卻還要以天安門為界,劃分成東街與西街;我覺得長安街是廣闊的,在東西街道上,將南北兩端的古典禮儀和傳統文化連接,讓傳承和發展同步進行。畢竟頭戴多少桂冠,必定身披多重的枷鎖。在跨上美麗的T台,受世人追捧的同時,她還在打造更凹凸有致的健美身材。畢竟她所擁有的非凡身姿,註定了她的探索之路,猶如聚光燈下緩步而來的耀眼模特;一個姿態、一個聲音、一個手勢,都能引爆全場。

這些都是我作為外來客來到這座城市,想要追求的目標,只不過我卻沒有她這般的實力和機遇。在有限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她走出了一條規模和精緻共生的道路;在有限的環境和人文限制下,她扭出了一種文物和推新共存的方法。新時代、新中國、新T台,跟隨時代的身姿,21世紀的日光下,她喊出了「中國」;21世紀的夜幕下,她舉起了「冠軍」。

現如今的我只能仰望她的成就,來到了天安門,我和朋友找了幾處特別有紀念意義的地方,給朋友一一拍了照片,雖然我的拍照技術一直都是被嘲笑的,但是我覺得幾十張內應該還是可以選出一兩張的。拍攝的願望完成了,從中午一點已經逛到了下午5點,我和朋友的肚子也餓的咕咕叫起來了。長安街上有很多美食店,但是對於兩個女生來說,最喜歡的還是串串、火鍋,特別是在得知她要離開北京後,我們絲毫都不帶猶豫的就用一頓火鍋準備為她送行。

腳踩着長安街的道,聽她訴說600多年的文化傳承過程,欣賞着長安街上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情和巍峨建築。朋友說她之前也來過長安街,那是一次假期間的北京旅行,只是短短的在長安街遊行了半個小時,那時候她覺得長安街是人間的瓊樓玉宇、是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地、是雄偉而典雅的集大成者、是安詳而自然的藝術品、是華麗而驕傲的時尚代表。所以在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的來到了北京這座城市打拚。

一年又一年的時光過去了,整條長安街越來越繁華,而她追求的事業,追求的生活卻始終停滯不前,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不是錯了,她根本就沒有實力能在這座城市闖出自己的田地,如今的她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她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對她的想法我感同身受,只不過我卻不肯屈服。無數英雄人物親自為長安街磨刀開斧,無數文人義士動筆為她傳名立威。清末京師交通部長、中國現代市政建設的創始人朱啟鈐,為她打通前行的要道;第一代建築學名家梁思成先生的學生張鎛,廢寢忘食為她身上的衣着做設計;著名詩人吳瑛,佇立在街道的暮色中,為她滿懷悲情的寫下《十里長街送總理》;作家陳宏和桂岩,看着她的美麗動容,寫出中國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她始終以驚人的速度、超人的智慧一路邁步,她始終在傳承百年的文化底蘊,見證新時代的崛起。「百里長街」,不是誇大。她始終在連接北京與我國的政治、文化經濟河流;她始終在凝聚我國與世界的和平、繁榮、發展命脈。

我有幸踏上長安街,有幸聽完了她的故事,怎能不為所動,我還是想在拼搏一次,至少在這裡找到我存在的價值,至少在這裡將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適應現實社會的人。朋友離開的那一天,我沒有去相送,我害怕離別,也害怕離別前告別的場景會讓我退縮,未來究竟能走到何種程度,是否能如同長安街這般耀眼,希望再踏上長安街上時能得到答案。[1]

作者簡介

艾沙,陝西省咸陽市人,2022年散文《叛逆過渡期》刊登在《芙蓉國文匯》一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