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郭化若(1904年-1995年11月26日),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等,福建福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
生平
郭化若1904年生於一個沒落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教其念書,一度在家埋頭攻讀中國古典文化達到7年之久。1918年,14歲的郭化若在福州崇實小學讀書。1920年,郭化若小學畢業並且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學。不過因為該校學費昂貴,只好放棄,改讀免費的農林學校。但是兩年後,由於家境貧困只得放棄學業去廣東打工,在潮汕公路局測量隊當測量生。1923年,郭化若到廣州,以替人代寫書信、抄稿、寫碑文等雜業為生。
1923年,郭化若加入桂系軍隊,做桂軍警備司令部當書記員,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21歲的他在3000名考生中獲得第一名成績脫穎而出,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學習,並在繆紜人、廖翰平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校期間參加了對陳炯明的東征。郭化若畢業後留校任炮兵教官,1927年隨教導團準備前往南昌參加南昌起義時,在九江被扣留,此後他脫離部隊,單身追趕起義部隊。
南昌起義部隊失敗後,郭被派往莫斯科留學學習炮兵戰術,1929年回國後被派往中央蘇區,任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成員。次年出任紅一方面軍參謀處處長,1931年間曾代理參謀長。1932年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其後在紅軍大學擔任教員。參加長征後,郭於1935年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訓練處處長,1936年任紅軍教導師參謀長。
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郭化若於1938年7月恢復黨籍,歷任抗大步兵學校教育長、中共中央軍委編譯處處長、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一局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兼軍委四局局長、延安中央黨校軍事教育處處長等職。1937年,郭化若開始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孫子的研究著作,比較學習歷史上評註《孫子兵法》的十家,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哲、何廷錫、張預等的觀點,並加入當時文化名人徐特立等人的觀點,1939年寫出了煌煌4萬字的《孫子兵法初探》的提綱,而後在1957年7月出版了《新編今譯孫子兵法》,1984年9月出版了《孫子譯註》[2]。在此期間,從事軍事理論和軍事教育法的研究,撰寫了《軍事辯證法》、《八路軍軍事理論》等論文。
1944年,郭參與創辦八路軍炮兵學校,任校長。1946年6月,被派到華東任魯南軍區副司令員。1948年7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9月升任第四縱隊政治委員,淮海戰役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政治委員。1949年5月,率部參加攻占上海的戰鬥,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9月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此後長期擔任上海地區的軍事指揮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將軍銜,升任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黨委常委(南京軍區司令員為許世友)。郭化若在南京軍區分管軍訓工作。1964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通訊》上刊登了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郭化若的一篇在浙江某地宣講《二十三條》蹲點搞「四清」給毛澤東的報告。毛澤東對郭化若的報告有一段批示,其中有:「像郭化若同志這樣的身體能在農村蹲點,並且有所收穫,其他的人更能下去了……。郭化若和我格格不入,幾十年都如此。」1965年春,南京軍區對郭化若舉行批判大會公開批判,大尉以上軍官全體參加。郭化若被批判為「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因毛澤東表示批判郭化若採取「背靠背」的方式,所以不要郭化若出席批判大會。此後,郭化若被軟禁在家,定性為「敵我矛盾做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8年,在許世友支持下,南京軍區召開大規模批鬥「倒許亂軍奪權」分子、推行「多中心」學習班。其中在南京軍區後勤部學習班批鬥郭化若。林彪倒台、鄧小平復出並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1973年郭化若獲徹底平反,平反後復出,調到北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從1973年12月任至1982年。1985年離休。1995年11月,91歲的郭化若病重在北京入院,他還時時在病床上翻閱書卷,最後,他默念着母親教他的《木蘭辭》,安靜地逝世。
毛澤東評價郭化若:「古有孫子,今有郭子。」周恩來評價郭化若:「他是我們共產黨毛澤東同志的軍事高參……他在我國軍事理論界的地位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學的地位相當。」
視頻
郭化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郭化若簡歷 郭化若為何只授中將?,歷史上的今天,2017-4-5
- ↑ 郭化若孫子譯註·出版說明,吳起兵法網